八桂春意濃,山鄉(xiāng)齊歡聚。
又是一年“壯族三月三”,這天清晨,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八步區(qū)大瑤山下的李素芳一早起來,將村里的過山瑤家文化園打掃一新,和繡娘們換上瑤族盛裝,興奮地坐在攝像頭前,準備與臺灣省花蓮縣的老朋友們視頻連線,共慶“三月三”活動。
黃石村過山瑤家文化園開門迎客
視頻畫面剛連通,網絡兩端同時一片歡呼聲。這邊是賀州的傳統(tǒng)瑤繡技藝展示、“守護共同家園”環(huán)保宣傳,那邊鏡頭里是臺灣同胞的美食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產銷經驗分享……今年“三月三”期間,八步區(qū)黃洞瑤族鄉(xiāng)、步頭鎮(zhèn)的各族群眾代表與友好鄉(xiāng)鎮(zhèn)花蓮縣光復鄉(xiāng)的眾鄉(xiāng)親以及阿法隆藝術團代表們通過視頻分享交流各自的好物。兩岸一家親、共度“三月三”。在濃郁節(jié)日氛圍的渲染下,大家的心貼得更近了。
“別看我生活在大山里,我的朋友遍布全國全世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服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素芳扎根故鄉(xiāng),以瑤繡創(chuàng)業(yè),曾帶領全村繡娘赴聯合國展示瑤繡文化技藝?!拔疑钌類壑茵B(yǎng)我的大瑤山,我們黃石村也從貧困村變成如今享譽聯合國的“文化強村”,這是我們一針一線‘繡’出的幸福家園。”她自豪地說。
俯瞰春日里的黃石村,田野環(huán)繞、鳥語花香,進村的硬化道路平坦寬闊,一條條水泥道路延伸到各家各戶,一棟棟新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家家戶戶開上了小轎車,住上了水泥樓,開辦起了民宿,以前村子臟亂差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文化園里有瑤族鄉(xiāng)愁館、黃石戲臺和瑤家康養(yǎng)特色民宿,這是李素芳和丈夫劉德敢開辦的“過山瑤家”。“我們租用了村民30余畝山地,建起了這個瑤家文化園?!崩钏胤冀榻B,文化園從2019年開始試營業(yè),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學人員和游客2.1萬余人,營業(yè)收入180余萬元。村里的繡娘可以從文化園領取刺繡材料回家加工成生活用品、旅游紀念品等,每人每年可以增加1萬元左右收入?!拔以谖幕瘓@工作3年了,不用出遠門務工就有工作、有收入,還能照顧家人?!崩C娘馮江妹滿意地笑著說。
走進文化園,美麗的繡娘邊展示瑤族傳統(tǒng)刺繡邊教游客唱上幾句山歌;英俊的瑤家阿哥挽起袖子用勁舂糍粑;地道的民族美食、歡快的竹竿舞,游客興致勃勃、流連忘返……通過打造特色文旅體驗項目,既帶動了村民就業(yè),又對外展示和推介了民俗文化。
瑤繡服飾、刺繡制作技藝傳承
曾經的黃石村,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笆濉币詠恚舜蛟焯厣穆卯a業(yè),村民還大力推動八角、筍干等農特產品產業(yè)化,幾年前就已經脫貧摘帽走上鄉(xiāng)村振興之路。目前,全村有10000多畝杉木、3000多畝八角、2000多畝油茶、1000多畝竹林,還建有八角、竹筍深加工基地,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模式。
在土特產品營銷中心,村民們上山采的瑤藥、靈芝、香菇,自產的八角、筍干,繡娘們縫制的瑤王錘、香包、枕頭等琳瑯滿目,擺放得滿滿當當?!斑@些原生態(tài)的產品非常受歡迎,游客基本上沒有空手回去的。我們還在抖音上帶貨,一上貨就秒空。”李素芳高興地說。
民族文化搭臺、農特產品唱戲,黃石村走出了一條“文化興村、產業(yè)富民”之路。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持續(xù)推進,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愈發(fā)豐富、充實。
“我是瑤族,我丈夫德敢是壯族,我弟弟又娶了個漢族姑娘,我們是一個相親相愛的多民族家庭哦?!泵坑杏慰偷郊依飬⒂^,李素芳總會驕傲地拿出一張全家福照片作介紹。這個祖孫三代其樂融融的九口之家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全國最美家庭”李素芳一家
“傳承”,是這個最美家庭的關鍵詞之一?!皨寢?2歲從外婆那里學會刺繡,我從小跟著媽媽學刺繡,10歲就能繡出完整的老式圖案。”李素芳的媽媽李小蓮也是一名國家級非遺項目(瑤族服飾)傳承人,曾榮獲“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女兒從母親手里接過繡花針,并將這一世代相傳的“指尖技藝”帶上了國際舞臺。2016年,她和繡娘們的200多件瑤繡產品被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推薦并訂購用于筆記本封面裝飾,成為贈品,作為“中國名片”在聯合國大放光彩。
一雙巧手繡出美好生活,也繡出了幸福之家。談到與丈夫的結緣,李素芳感慨地說:“我和德敢走到一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熱愛?!?007年,攝影師劉德敢來賀州采風,刺繡姑娘李素芳被推薦擔任向導,開始走村串寨拍攝民族服飾。兩年間,李素芳隨同攝影團隊走遍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湖南等地,見識了絢麗多姿的各民族服飾。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李素芳和劉德敢結成了美滿姻緣。婚后,劉德敢鼓勵妻子重拾技藝,他也辭去南寧市的工作來賀州與她并肩創(chuàng)業(yè)。就這樣,夫婦二人扎根瑤山,一心一意將祖輩的技藝發(fā)揚光大。
“包容,不計較?!崩钏胤嫉牡芟焙捂面萌绱嗽u價這個大家庭的親人。全家擰成一股繩,盡心盡力做好民族文化傳承事業(yè)?!敖憬憬惴蚍浅7判牡貙⑽幕瘓@交給我們打理,我負責文化園的內部管理,婷婷負責接待,全家人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崩钏胤嫉牡艿苴w志林說起家人的分工合作,很是欣慰。和睦和諧、奮進向上的精神氣,凝結成這個家庭的良好家風,也為村里帶來了正能量。
和美在八桂,團結一家親。
在廣西,黃石村的蝶變就是全區(qū)推動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現代化的一個生動縮影。像李素芳這樣的多民族幸福家庭,比比皆是。據“七普”數據,全自治區(qū)多民族組成的家庭比2010年增長近30%。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不斷擴大早已成為常態(tài)。
來源:《中國民族》2022年第4期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