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的立場、鏗鏘有力的發(fā)言、富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面對各路記者的提問,被網(wǎng)友們愛稱為“外交天團”的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總能在妙語連珠中游刃有余地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與利益。
其實,唐代的中國也有一個接待友鄰蕃國的“天團”。
那這個團隊里都有誰呢?他們每天要處理哪些工作?和今天的外交工作者又有多少相似之處?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一座唐代墓葬的壁畫中。
▲創(chuàng)意圖片
01 章懷太子見證的“名場面”
這座墓葬的主人是大唐赫赫有名的章懷太子——李賢。
作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次子,李賢不僅容貌俊秀、舉止端莊,還才思敏捷、穎悟絕倫,深受父皇李治喜愛,年少時便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詩人王勃為其侍讀。
李賢還親自領(lǐng)導了《后漢書》的注解工作,該成果以卓越的史學價值流傳后世。
▲李賢的影視化形象。
▲章懷太子李賢注《后漢書》。
可惜,生于帝王家的李賢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武周代唐”的政治斗爭中,屢遭流廢,最終于文明元年(684年)被逼自盡,年僅29歲。
或許是李賢的死太過冤屈,在他以庶人之身自盡后的第二年,即被恢復雍王的宗室爵位。在“神龍政變”后的第二年(706年),唐中宗李顯下詔,以親王的禮儀讓李賢陪葬乾陵。
在兩位皇帝對兄長的追思中,李賢的身后事極盡哀榮,他生前所喜愛的事物被盡數(shù)復刻于他的墓中。
▲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的章懷太子墓外景。
在唐代,王公貴族們有在墓室入口兩側(cè)墻面繪制壁畫的傳統(tǒng)。今天要講述的兩幅名為《客使圖》的壁畫,分別位于章懷太子墓道的東西兩側(cè),無聲地重現(xiàn)了初唐時期的對外交往盛況。
所謂“客使”,便是那些仰慕唐王朝的友邦蕃國派遣而來的使節(jié)。朝廷將他們的來訪視作大事,曾為太子的李賢,自然親歷過不少客使來朝的“名場面”。
在某種程度上,《客使圖》可以說就是根據(jù)李賢的親身經(jīng)歷所創(chuàng)作的“復原實景”。
02 唐代大明宮賓禮盛況
讓我們先從位于墓道東側(cè)的《客使圖》開始觀摩。
東《客使圖》共繪有六人,其中左側(cè)三人是唐朝官員,右側(cè)三人是友邦藩國人士。
▲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壁《客使圖》壁畫。
三位唐朝官員著初唐時期的朝服,頭戴籠冠,身披闊袖朱袍,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從大冠到鞋履,無不透著莊重威嚴。
三人以三角狀相對站立,雍容自如,神情肅穆,似乎正就某項重要事務進行商討。
后面三位人士的衣著則各有特色。為首一人禿頂,濃眉深目,身著翻領(lǐng)紫袍;第二位使者頭戴鳥羽冠,身著白色長袍;最后一位戴著毛帽,身穿披皮斗篷和毛褲。這三位使者均躬身,畢恭畢敬,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
不難看出,整幅壁畫所繪的是唐代的賓禮場景。你是否好奇,這三位唐朝官員都是什么身份,他們接待的友邦藩國又是何人?
一切還要從唐代長安東北側(cè)的宏偉宮城——大明宮說起。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大明宮建成,之后它便成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客使來朝的賓禮自然也要在此進行。
▲唐大明宮遺址考古平面示意圖。
按照規(guī)定,客使需要在唐朝官員引導下,先進入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而后再步行至含元殿外等待皇帝的接見。
這幅壁畫相當寫實,反映的基本上應是真實場景。
壁畫中唐朝官員與友邦藩國使節(jié)所處的地點,多半位于丹鳳門至含元殿之間的“御街”上。
從服飾形制和所處場合來看,這些官員其實是專管使節(jié)朝見的通事舍人,隸屬中書省,一般常設(shè)十六人,畫中的官員正是其中三位。
官員們的身份確認了,那幾位使節(jié)又是什么身份呢?
據(jù)史料記載,在李賢擔任太子的五年間(675—680年),共有三次客使入唐的記錄,分別是新羅(675年)、龜茲(675年)和黠戛斯(676年)的使節(jié)。
▲唐代對外交流路線示意圖。
新羅位于朝鮮半島,新羅人崇尚白色,喜著白袍,為官者還會在冠帽上插上鳥羽作為裝飾。
龜茲人來自西域,大多有著“高鼻深目”的特點,當?shù)赜至餍小皵喟l(fā)齊頂”的習俗,因此男性常以短發(fā)禿頂?shù)男蜗蟪霈F(xiàn)在世人眼前。
黠戛斯人居住在大唐的西北邊境,冬天時,國王戴貂帽、貴族戴白氈帽、普通百姓不戴帽,但他們都以獸皮為衣。
因此,可以推測,東《客使圖》中三位使節(jié)從右至左分別為龜茲人、新羅人和黠戛斯人。
將三次客使來朝的盛況繪于一壁,這種設(shè)計首先是出于藝術(shù)表達的精妙考量,通過合并相似元素,使得壁畫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呈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
此外,這樣的構(gòu)圖也有助于彰顯李賢的皇家風范,凸顯他胸懷天下的不凡氣度。
03 唐蕃和親的歷史瞬間
讓我們把目光轉(zhuǎn)向墓道西側(cè)的《客使圖》。
西《客使圖》同樣繪有六人,其中右側(cè)三人為唐朝官員,左側(cè)三人為客使。
此處的唐朝官員們一身公務常服,頭戴高頂幞頭,上身穿緋色大袖褶,下身著白色大口褲,腳蹬烏皮靴,表明這并非賓禮,只是普通的對外接待。
▲章懷太子墓墓道西壁《客使圖》壁畫。(圖片來源:“一帶一路”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站)
畫面中的三位客使,第一位有著寬圓臉與高顴骨,披發(fā)于腦后,著窄袖圓領(lǐng)袍,腰系革帶,帶下懸有一把短刀,這是突厥人常有的裝束。
第二位生著長臉大眼,束發(fā)于腦后,身穿圓領(lǐng)窄袖黑色長袍,足踏黑長靴,顯然來自吐蕃。
最后一位頭戴尖頂胡帽,身著雙翻領(lǐng)袍,很可能是來自中亞的粟特人。
但他們并不都是來訪使節(jié)。突厥人和粟特人都手持笏板,這是一種中國古代官員上朝奏事時隨身攜帶的高級“記事貼”,這表明他們其實是大唐朝廷任命的官吏。而未持有笏板的吐蕃人,才是真正要接待的來賓。
歷史上,李賢確實接待過吐蕃來使。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年),已嫁入吐蕃的文成公主派遣大臣論塞調(diào)傍為使節(jié),入唐通報松贊干布之孫、贊普芒松芒贊的死訊,并請求朝廷下嫁公主以和親。
當時,李治和武則天正在洛陽,國家政務實際由太子李賢監(jiān)理,即歷史上的“太子監(jiān)國”。
因此,吐蕃使者抵達長安后無法面圣,只能拜見太子李賢,不能參加賓禮,這也是壁畫上的官員們身著常服而非朝服的原因。
▲李治和武則天的影視化形象。(圖片來源:豆瓣網(wǎng))
這樣看來,西《客使圖》所描繪的,正是吐蕃使者向大唐請求和親的場景,而主理此事的正是李賢。據(jù)推斷,壁畫上的突厥人和粟特人很可能是唐蕃之間的“翻譯官”。
由于唐朝與吐蕃語言不通,朝廷內(nèi)很少有熟悉吐蕃語言和風俗的漢族官員,而突厥與吐蕃多有來往,粟特人行走四方、精通各族語言,因此在謁見儀式中聘請他們協(xié)助,也是合情合理的。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滄海桑田,往事如煙。盡管千年后的我們已無法親眼見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盛景,但通過章懷太子墓中《客使圖》壁畫所展現(xiàn)的禮儀場景,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大唐自信開放的精神面貌和恢宏氣度。
彼時彼刻,恰如今年今日,無論是唐朝還是現(xiàn)在,中國始終以自信端莊、不卑不亢的姿態(tài),向世界傳達著中國的時代強音!
(此文源出于《絲路流光——絲綢之路的文物傳奇》一書;圖片除說明來源的,均由作者提供。)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文:胡飛 高睿澤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