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福州期間,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統(tǒng)籌謀劃、親力親為,情系各族群眾,推動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開創(chuàng)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把福州的民族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他強調,民族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保證,意義十分重要。
榕樹,乃福州的市樹;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這一樹一花及其歷史文化意蘊,深深融入城市肌理,變成了福州的城市標志。尤其是茉莉花茶生動見證東西方文化交流,福州亦因此而成為“世界茶港”,更奠定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底色。
初冬時節(jié),我們走進派江吻海、山水環(huán)抱的“有福之州”,走進花香四溢、草木蔥蘢的榕城,在古今交錯、文脈幽深的城市空間,領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時代風采,感受努力打造“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的示范城市”的福州擔當。
夜幕下的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游人如織
美美與共“美”榕城
山水繞城走,城在山水間。地處東海之濱的福州,烏山、于山、屏山三山鼎峙,白塔與烏塔兩塔聳立,閩江之水橫貫城區(qū),鋪展出“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秀美畫卷。
福州之美,在于山水,更在人文。在三坊七巷、朱紫坊尋訪歷史文化遺跡,在上下杭、煙臺山感知“海絲”遺韻,在鰲峰書院、濂江書院體味中華文脈,在馬尾、長樂讀懂百年船政……閩山閩水物華福地,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古城兩千兩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古有鄭和從長樂太平港起錨出海下西洋,新時代的福州更是一座充滿活力的魅力之城。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支點城市,福州搶抓共建“一帶一路”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海絲”核心區(qū)建設,在加快建設現(xiàn)代化國際城市中展現(xiàn)閩都新風采。
美美與共,“福籽同心”——如今,漢、畬、苗、土家、回等各族群眾在福州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少數(shù)民族人口有16萬多人。
走坊串巷,許多人對福州的第一印象來自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衍脈于晉唐、興盛于明清,其“西三坊、東七巷”的基本格局和坐落其間的古厝保存至今。在這里,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冰心等名人輩出,揭開了“半部中國近代史”;在這里,200余座古厝,構成了目前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在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有跡可循、有例可證,是福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重要窗口。
走進毗鄰三坊七巷的林則徐紀念館,虎門銷煙的壯舉、“開眼看世界”的遠見,令人振奮。林則徐,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拿褡逵⑿?,也因維護民族團結、造福邊疆人民,而深得各族人民的敬仰。他在新疆留下的“林公渠”“林公井”,已是世代傳頌的佳話。如今,他的事跡被陳列在紀念館當中,成為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生動教材。前不久,就有西藏昌都的30多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代表來到這里,參觀林則徐紀念館等。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步入三坊七巷,沿著石板路深入郎官巷來到古厝中的畬族館。這個館的前身為藍氏祠堂,所收藏的200多件精美文物記錄了畬族先民在福州生存發(fā)展的印跡,展現(xiàn)了畬族積極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進程。
2021年,籌建畬族館的福建省畬家企業(yè)商會被評為福建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22年,福州大學劉敏榕工作室少數(shù)民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此掛牌成立。畬族館被賦予更多使命,是人們了解歷史傳統(tǒng)、體驗民俗風情、感受發(fā)展變遷、增進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又一重要平臺。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畬族館
三坊七巷附近的福州清真寺,保存著原有的四合院式布局結構、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碑刻、雕有福祿壽喜等圖案的石欄,古樸的中式古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融合。宗教人士許剛表示,歷史悠久的福州清真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斷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今在普法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夜幕下,三坊七巷旁的達明美食街燈火通明,好不熱鬧。福州菜、新疆燒烤、重慶火鍋、東北水餃等來自天南地北的特色美食匯聚一堂,世界各地的食客紛至沓來。
福州達明美食街
來自新疆和田的依絲馬衣力·艾則孜在美食街經營燒烤店已有3年,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有兩三千元收入。如今,他們一家七口生活在福州,5個孩子也都在這里上學。
融入福州生活的還有來自山東棗莊的卜先生。不久前,他接手了美食街的一個攤位,制作售賣烤包子、海鮮餅、灌蛋等美食,收入比在老家翻了一番。提起烤包子,他打趣地說:“我的烤包子手藝是從新疆朋友那里學來的,然而做出來的形狀和味道卻融入了齊魯特色的煎餅卷大蔥?!?/span>
開放、多元、包容,為古老的閩都注入新活力、增添新魅力。今年10月28日,福州榮獲聯(lián)合國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獎。
眼前的榕城,綠意盎然、生機勃發(fā)。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在“有福之州”獲得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和合共生的“福籽家園”
夜幕下的閩江兩岸華燈璀璨、流光溢彩,緩緩流動的江水與江中的游船、岸邊的建筑及游人同頻共振,恍若一幅絕美的風景畫,靜逸又靈動,盡顯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時光荏苒,閩江這條福建人的“母親河”始終滋潤著所經之地,將受其恩惠的萬物緊緊相連在一起。作為福州城市新地標,位于福州歷史文化中軸線與閩江山水廊道交匯核心區(qū)域的“閩江之心”,囊括了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臺江碼頭、中洲島等著名旅游景區(qū)。這里是閩都人文淵藪之地,有嚴復、林紓、郁達夫等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跡,閩都文化、海絲文化、僑鄉(xiāng)文化、福文化等匯聚交融,古韻、摩登,山水、瓊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舉目皆是。
閩江之心,心心相印?!伴}江之心”不僅是供人休閑的好去處,更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大舞臺。前不久,又一場“福籽家園”民族文化活動在“閩江之心”海絲廣場舉行,各民族的歌舞以及福州本地戲曲等精彩節(jié)目輪番上演,現(xiàn)場氣氛熱烈。演出的最后,大家一邊齊聲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一邊手拉著手歡快起舞,久久不愿離去。
每年的3月和9月,分別是福建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爸黝}月”和“宣傳月”期間,福州市通過舉辦文藝演出、開展宣講等一系列活動,常態(tài)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充分展現(xiàn)新時代福州各族群眾幸福生活,廣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福州大學劉敏榕工作室負責人劉敏榕
江風溫婉,和合共生。在依托“閩江之心”常態(tài)化開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動的同時,福州市積極打造“福籽家園”工作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福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活動
“馬鞍墻、福文化、榕樹、鳳凰、閩臺等具有福州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構成石榴籽形狀,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就是‘福籽家園’品牌標識的設計內涵?!备V菔忻褡迮c宗教事務局干部介紹說,福州在全省率先設計推出品牌標識“福籽家園”,并申請商標專利、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舉辦品牌發(fā)布會,在全社會樹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品牌,持續(xù)擴大品牌效應,受到廣大群眾歡迎。
“福籽家園”品牌為推動新時代福州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增添了一抹亮色。打開微信,關注“福州市民族宗教”公眾號,即可云游“福籽家園·石榴云展廳”——學習黨的民族理論政策、觀看民族文化展演、了解福州民族工作成就、云游福州民族鄉(xiāng)村風光,充分感受“福籽家園”的無限魅力。
作為數(shù)字中國建設峰會永久舉辦地的福州,已連續(xù)舉辦六屆峰會。近年來,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數(shù)字賦能民族工作,積極打造民族宗教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在網絡上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效果的同時,積極參與推動大統(tǒng)戰(zhàn)工作架構建設,對民族宗教工作實現(xiàn)“一網統(tǒng)管”,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水平。
福州民族宗教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線上有平臺,線下有抓手。如今,設立在“閩江之心”腹地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福籽家園”標識,逐漸成為網紅打卡的新寵。自2022年8月“福籽家園”品牌發(fā)布以來,福州市結合“閩江之心”56棵民族團結樹和“福籽家園”品牌雕塑,連片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qū),讓民族工作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車,以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上下杭社區(qū)175號,坐落著寧夏六盤山特產館。枸杞、灘羊肉、固原紅土雞等寧夏特產,琳瑯滿目。45歲的閩商林錦云,是福州長樂人。早在2006年,他就響應“閩寧協(xié)作”,來到寧夏固原創(chuàng)業(yè)。2019年1月,他回到福州創(chuàng)辦寧夏六盤山特產館,搭起“寧貨閩賣”橋梁,目前連鎖特產館已達15家,寧夏農副產品銷售額累計達1.1億元。
位于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寧夏六盤山特產館
上下杭是閩商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福州市重點打造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qū)。區(qū)域內有各民族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經商,來自寧夏、新疆、內蒙古和臺灣等地區(qū)的農副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毗鄰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上下杭社區(qū),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助力各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共建有福之州,同做有福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qū)鼓樓區(qū)天元社區(qū)聯(lián)合新疆駐閩工作組,成立“黨員之家”和服務工作站,為新疆籍務工人員提供市民化、均等化服務,并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促進閩新兩地各族群眾相互了解、共同進步。社區(qū)居民林艷娟感慨地對記者說,通過中秋節(jié)與新疆籍務工人員共同制作月餅,不僅結交了新朋友,還對大美邊疆有了更強烈的向往。
閩江之水,融會貫通;有福之州,共享共樂。
心心相印“第二故鄉(xiāng)”
一座城,一群人,一個家。故鄉(xiāng),承載著情感和記憶,保存著一個人的根與魂。
福建被譽為我國“第二大僑鄉(xiāng)”,現(xiàn)有1580多萬閩籍華僑華人,分布于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qū)。福州,亦有“中國僑都”之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華僑華人超過300 萬人。
樹高千尺不忘根。曾經漂洋過海當“番客”的人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勵精圖治闖出一番天地,隨即通過各種方式回報桑梓,創(chuàng)辦學校、捐資助學是其中之一。長樂華僑中學和福清華僑中學的發(fā)展,就受到了福州華僑的關心與支持。這兩所學校創(chuàng)辦數(shù)十年來,傳承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僑情僑心,大力培育青年學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海納百川的福州,既是廣大海外僑胞的故鄉(xiāng),也是融入這座城市求學的各族莘莘學子的“第二故鄉(xiāng)”。
“福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這里的教學條件很棒,老師和同學們也很熱情?!本妥x于長樂華僑中學高二年級的玉蘇甫·阿地力來自新疆吐魯番。經過在福州一年多的學習,他已經完全適應了新環(huán)境新生活,不僅與本地同學成為了好朋友,也被現(xiàn)代化城市的魅力深深吸引。同上高二的本地學生陳德清,在學習上與新疆籍同學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生活上也經常關心他們,每逢佳節(jié)還會邀請他們到家里來做客。
福州長樂華僑中學學生宿舍樓
曾擔任第一屆新疆班班主任的語文老師曾慰銘,清楚地記得當年第一屆學生的模樣,許多學生至今與她保持著聯(lián)系。知識改變命運,提起他們,曾慰銘頗感驕傲和欣慰,“來自克孜勒蘇的努爾阿麗從當初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懵懂學生,讀到了研究生,如今在家鄉(xiāng)當公務員,前不久給我發(fā)來了結婚請柬;來自喀什的阿迪拉木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德語專業(yè),畢業(yè)后就職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十年樹木,聚木成林。長樂華僑中學自2010年起承辦新疆高中班,培育了十屆、421名新疆籍學生,他們有的回到家鄉(xiāng),有的留在福州,還有的奔赴其他地方,在祖國各地、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目前,該校有來自新疆各地的漢、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的128名學生就讀,今年初還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
同樣從2010年起承辦新疆高中班的福清華僑中學,截至今年9月共接收了14批、616名新疆籍學生。目前在讀新疆班學生共有124名,均為來自新疆各地的各民族學生。該校采取混班混宿的方式,讓新疆籍學生與本地學生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真正做到“融”在一起。
福清華僑中學的學生們
今年9月剛剛入學的馬月賢,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加強與本地學生間的交流,對福州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有了深刻了解;能歌善舞的尤麗圖孜,利用課余時間教本地學生學跳民族舞蹈,主動增進交流,努力融入集體;艾斯凱爾喜歡踢足球,作為學校球隊主力隊員,希望為學校爭得更多榮譽……
“如今的新疆班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备G迦A僑中學副校長林心松表示,學校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文化課輔導,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讓各族學生在學業(yè)上齊頭并進、共同進步;同時實施融合教育管理,如通過開設各類社團活動,有效促進各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為了讓各族青年學子立足“第二故鄉(xiāng)”更好融入城市發(fā)展,福州大學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
在福州大學,學生們都喜歡稱呼劉敏榕為“劉媽媽”。1964年,劉敏榕出生于福州,不到一歲時就隨父母支邊來到新疆喀什,自此在當?shù)貙W習、生活、工作33年。1997年,她通過人才引進調入福州大學工作。懷著對民族地區(qū)的深厚感情,她熱心幫助各族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幾年下來,“遇事找劉媽媽”逐漸在學生中間傳開,讓她成為了各族學生的“大家長”。2017年,福州大學成立劉敏榕工作室,幫助各族學生適應環(huán)境、成長成材;2018年,工作室成立黨支部,進一步幫助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近年來,劉敏榕工作室從思想引領、黨建凝聚、實踐深化、學業(yè)幫扶、文化浸潤、生活解困等方面入手,探索形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新模式,成為了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
今年4月,福建省教育廳批復成立福建省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研究基地,基地秘書處就設在劉敏榕工作室,統(tǒng)籌全省教育系統(tǒng)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福建省教育廳統(tǒng)戰(zhàn)處處長張明坤表示,基地將作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平臺,輻射帶動全省教育系統(tǒng)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進各族師生“五個認同”。
有溫度的城市,是新家園,亦是故鄉(xiāng)。
新福州人&老福州人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各族群眾大量向城市流動、逐漸在城市扎根,城市成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域。在福州,很多外地同胞來到這里創(chuàng)業(yè)、工作、生活,他們是融入這座城市的“新福州人”,也是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老福州人”。
在福州市區(qū),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面館,每到飯點兒經常是客座滿堂。來自青海海東的韓春云,是這家店的主人。在他的家鄉(xiāng)——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拉面是支柱產業(yè),很多人走南闖北開拉面館,實現(xiàn)增收致富。
來自青海海東的韓春云在福州經營拉面館
韓春云在十六七歲時就來到福州務工,后來開起了拉面館。來福州20多年里,他的拉面手藝精進了不少,口味也逐漸融合本地人的習慣,生意得到了很多回頭客的關照。他說:“福州人的口味比較清淡,喜歡口感松軟的面條,因此我們對拉面做法作出了相應的改良。”
目前,拉面館生意好的時候最多一天能有八九千元的營業(yè)額,一年下來能收入五六十萬元。很多回頭客都是福州本地人,他們在這里品嘗拉面的同時,還能享受到馓子、油香、手把肉等地道的西北美食。
穩(wěn)定的收入、便捷的生活之外,韓春云還結交了很多本地朋友。他把家人也接到了福州,4歲的女兒就讀于附近的幼兒園?!案V萑硕纪玫?,這里就像是故鄉(xiāng)”,韓春云一家顯然已經融入了這座城市。
在22歲的寧夏青年母得余的記憶里,福州是他離開家鄉(xiāng)到過的最遠的城市。
2018年,他作為福建省飛毛腿技師學院原州分校招收的首批學員,學習電子技術應用。一年半后,他來到福州進入飛毛腿公司,成為了實習員。勤奮好學的他,目前已經轉為正式員工,還當上了車間班組長,每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資。
在福州飛毛腿公司工作的寧夏青年母得余
從寧夏固原到福州,相距2000多公里。跨越山海,一路走來,母得余始終心懷感恩?!拔沂菚r代的受益者,如果沒有‘閩寧協(xié)作’,就不會有我如今的出息?!彼硎?,今后要加強學習,進一步提升技能,爭取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和“閩寧協(xié)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部位于福州的飛毛腿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消費電子產品和智能硬件鋰電池模組封裝集成制造商。多年來,在“閩寧協(xié)作”的推動下,公司在寧夏固原設立技工學校,培養(yǎng)當?shù)厍嗄陮W習掌握電氣自動化、電子商務和機械設備維修等技術,實現(xiàn)“授人以漁”。目前,公司還在固原建立了生產基地,為實現(xiàn)產業(yè)轉移打下堅實基礎,持續(xù)幫助民族地區(qū)產業(yè)振興。公司副總裁江志成介紹,公司現(xiàn)有3500多名員工中,包括來自寧夏、貴州、甘肅、云南等地的20多個民族,是名副其實的多民族大家庭。
2011年就讀長樂華僑中學,2015年考入福州大學,2016年保留學籍參軍入伍,2018年退役復學,2022年入職福州大學擔任輔導員……28歲的新疆青年開依沙爾·阿爾肯,與福州有著不解之緣。
“在福州生活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時時處處充滿愛。”十多年前滿懷熱情從五千里之外的新疆伊犁遠赴福州踏上求學之路,開依沙爾·阿爾肯未曾想過自己會留在那里,成為“新福州人”。遙望來時路,在成長道路上有很多人幫助過他。中學時的班主任、大學里的指導老師、入伍后的戰(zhàn)友,還有來自天南海北的各民族同學,都被他視為生命中的“貴人”。
如今,身為福州大學少數(shù)民族專職輔導員,各民族學生是開依沙爾·阿爾肯的服務對象,其中的2400多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更是讓他格外關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幫助指導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他在點點滴滴的日常事務中,逐漸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學生成長成材,努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福州大學少數(shù)民族專職輔導員開依沙爾·阿爾肯
走進位于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閩東之光文化創(chuàng)意展示館內,產自閩東寧德山區(qū)的茶葉、銀耳、紫菜等農產品整齊陳列,風情濃郁的畬族文創(chuàng)產品吸引眼球。近年來,寧德加快建設全國鄉(xiāng)村振興的樣板區(qū),因地制宜推動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畜牧業(yè)、漁業(yè)、林竹花卉和鄉(xiāng)村旅游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構建起“一縣一業(yè)”“一村一品”的鄉(xiāng)村特色產業(yè)格局。
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陳小寧借此風口,在福州核心城區(qū)開設展示館,希望以此來擴大品牌影響力,帶動家鄉(xiāng)特產銷售。今年11月初,剛剛開館的展示館借勢底蘊深厚的閩商文化,很快成為古商業(yè)街的新亮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承載著每個人的夢想,是“老福州人”理想的安居之所,也是“新福州人”夢想的開拓之地。
有福之州,你我共享。福州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快建設“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的示范城市”,切實推進新時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讓“有福之州”真正成為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示范。
榕城,“融”城!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11期
文:本刊記者 金向德
本刊通訊員 黃淑萍 吳靜欣
責編: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