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少數(shù)民族工藝館,目前共展出300多件我國各民族工藝文物精品,本刊從中擷取一二,以饗讀者。通過對這些經(jīng)典館藏文物的簡要介紹,讓大家在“云”觀展中,感知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苗族彩繪木雕龍船頭
這是貴州凱里地區(qū)苗族龍船的彩繪木雕船頭。每年農(nóng)歷五月,當(dāng)?shù)氐拿缱迦硕紩g度龍船節(jié)。
苗族彩繪木雕龍頭船
龍是我國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也是苗族人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苗族的龍船非常別致,一般用一株大杉樹或梧桐樹挖成,分為母船和兩側(cè)子船。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艙,中四艙放龍船節(jié)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的食品,兩側(cè)子船則為水手站立劃槳之處。船身總長20米左右,船頭翹起水面很高,安裝著一個大龍頭,而苗族龍船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有漂亮的龍頭,但沒有龍尾。
館藏的這個龍船頭用柳樹精心雕琢而成,高大且色彩斑斕,有龍眼、耳、鼻、舌、齒,嘴含珠、腮掛須。龍頸背部刻有鱗,裝飾著紅、黃、綠、白、青等多色彩繪,龍頭頂部兩角之間還有一只小八哥,龍角則是一對彎彎的大水牛角。結(jié)合典型的稻耕文化特征,左右龍角上分別寫有“國泰民安”和“風(fēng)調(diào)雨順”。
清水江流域的劃龍船習(xí)俗,源于紀念古代苗族英雄九保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早已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其內(nèi)涵得到極大豐富。在少數(shù)民族工藝館,雖難見龍舟全貌,但進門即見的威武木雕龍船頭,也會讓觀眾聯(lián)想起我國各民族江河競渡、祈愿國泰民安的場景。
土家族儺公儺婆頭像面具
這是土家族儺壇的主神頭像。儺公、儺婆也被稱作“東山圣公”和“南山圣母”,流行于貴州烏江流域的德江縣。造型為圓雕偶像,配以頭冠、耳翅,形象端莊穩(wěn)重、慈祥和藹。按照當(dāng)?shù)貍髡f,二者象征著華夏始祖——伏羲與女媧。
土家族儺戲儺婆頭像面具
土家族儺戲儺公頭像面具
儺公、儺婆的頭像在制作時,多用木質(zhì)密度好的白楊或柳木,不易開裂,且有避邪、除魔納祥之意。制作工藝和一般儺戲頭像面具相仿,8道基本工序為:選材、取樣、畫形、雕刻、挖瓢(即將頭像的內(nèi)部掏空)、打磨、油炸生漆、開光。雕刻手法上,平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工藝缺一不可。
在我國西南各民族普遍流行的儺戲中,儺公、儺婆的地位和意義都十分重要。它們雖不參與具體的儺儀和儺戲表演,但在演出過程中需始終在場。通常,從儺堂老師開壇擊鑼敲鼓迎接圣駕,儺公、儺婆便被安放在神壇正中的米碗中,一直等到?jīng)_儺結(jié)束送神、安神之后,才用紅布分別將二者包裹存放。在人們心中,儺公、儺婆與社會及個體家庭的關(guān)聯(lián),遠遠超過儺壇供奉的“三清圖”上的眾多神祇。
本館“土家族儺戲”展區(qū)陳列的儺戲頭像面具,同樣以儺公、儺婆引領(lǐng)眾多儺戲人物。按照儺戲表演的程序,一共衍生24出“正戲”,如《關(guān)圣帝君》《周倉猛將》《李龍神王》《城隍菩薩》等。通過這些表演,儺公、儺婆與觀眾一道,進入一個亦真亦幻的古代神靈世界,將著名的三國故事與古老的先民智慧融為一體。
儺戲誕生于遠古華夏,可追溯到周代“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驅(qū)疫的方相氏,大約在唐代傳入西南地區(qū)。儺公、儺婆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我國西南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性與共通性。
畬族竹編斗笠
這頂竹編斗笠來自福建霞浦縣。竹編工藝是當(dāng)?shù)禺屪宓膫鹘y(tǒng)手工工藝,以做工精美著稱。霞浦所在的閩北地區(qū)與浙南山地接壤,畬、漢等各族同胞攜手開發(fā)了這片土地,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竹編工藝。技術(shù)上的交流互鑒,使畬族竹編斗笠與該地區(qū)其他竹編工藝有著共同的起源。
土家族儺戲儺婆頭像面具
館藏的這頂斗笠即以彩色九重篾編織而成,竹篾細若發(fā)絲,從取材到成品共30多道工序,手工藝人制作一頂需耗時7天。手工藝人編制時加入當(dāng)?shù)靥赜械耐┯头缆?,使斗笠既精致輕巧又“滴水不漏”,堪稱畬族竹編一絕。
按照霞浦當(dāng)?shù)貍髡f,竹編斗笠起源于畬族三公主與盤瓠的傳說,亦稱“花笠”,過去主要作為婦女外出勞作、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遮陽避雨的用具,后來則多用作裝飾品和陪嫁品。竹編斗笠因其獨具特色的編織手法和實用價值,受到浙南、閩北等地區(qū)各族群眾的喜愛。
保安族腰刀
這把保安腰刀來自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zhèn)。因其刀柄上鋼材與牛角交錯層疊、鑲嵌成形的獨特造型,得名“什樣錦”。
保安族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一張文化名片,保安族打制腰刀的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由于生產(chǎn)生活需要,保安族冶鐵、打鐵、制刀技藝逐漸在眾多生計方式中脫穎而出。后來,保安族從青海遷徙到甘肅積石山大河家鎮(zhèn),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用品,使其與當(dāng)?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館藏的這把“什樣錦”與傳統(tǒng)保安族腰刀一樣,經(jīng)80道工序制成,剛韌相濟、吹毛即斷。制作它的刀柄時,需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等材料分別進行加工,再疊合膠鉚,并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最后拋光打磨而成。腰刀的刀鞘為銅鞘外包7道銀箍,由民國時銀元敲制而成,不但增加了刀鞘樣式的美觀度,還為其憑添一份歷史厚重感。
除“什樣錦”外,保安腰刀還有“波日季”“雅吾其”“雙落”“滿把”“扁鞘”“珠算刀”“魚刀”“西瓜頭”“馬頭刀”等樣式,皆外形美觀、工藝精湛。保安腰刀記錄了我國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往事,如今又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成為饋贈外賓的國禮,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傳遞中華文化的精彩。
水族馬尾繡背帶
這件水族馬尾繡背帶來自貴州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流傳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因其歷史悠久、針法古樸而被喻為“刺繡中的活化石”。顧名思義,這種繡法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繡品多為背帶、胸牌、鞋帽、新娘服飾等,圖案以花、鳥、魚、蟲為主,其制作工藝繁雜,馬尾繡背帶最能體現(xiàn)這一古老工藝的精湛水平。
水族馬尾繡花背帶
館藏馬尾繡背帶采用“花中花”構(gòu)圖,背帶中心繡一朵巨大的蝴蝶花,背帶尾部則是“太陽花”圖案,四周圍繞8只蝴蝶和“壽”字紋,并綴以小圓銀片(表示星星),緣以黃邊突出紋樣,表示對孩童的濃濃愛心。
水族文化中,馬是象征著健康、長壽的動物。因此,馬尾毛和“壽”字紋飾不僅表達了人們對背帶包裹著的子嗣的深厚感情,而且以一種文化融合的方式加深了背帶的意涵。這件馬尾繡背帶既是研究水族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藝術(shù)標本,也讓我們對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白族扎染石榴繡球紋圍巾
這是一塊云南大理周城白族制作的扎染布圍巾,中間為一繡球圖案,似花朵正待開放;四角裝飾為石榴圖案,兩旁連有枝葉,它似乎并非秋果,而是仍有夏姿。作品整體用藍靛染料染成,圖案暈染自然,題材寓意吉祥,是一件實用又美觀的工藝美術(shù)品。
白族扎染石榴繡球圍巾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起源于黃河流域,與蠟染(蠟纈)、夾染(夾纈)合稱“三纈”,后隨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在蒼山洱海之畔的白族聚居區(qū)傳承發(fā)展至今。目前所見最早的絞纈,是出土于新疆和田屋于來克古城遺址的北朝紅色絞纈絹。
白族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采用植物板蘭草制備的靛藍。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針縫線扎、反復(fù)浸染、曬干、拆線、漂洗等,其中最關(guān)鍵的技術(shù)是縫扎花紋(扎花)的手法和染色工藝。
扎花藍染工藝源自中原、扎根祖國西南,一件具有白族風(fēng)格的工藝品其本身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明證。如同這件扎染圍巾所包含的寓意一樣,以繡球花為中心,變幻出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
臺灣少數(shù)民族貝衣
這件對襟麻布貝珠衣是我國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珍貴服飾。以貝珠為衣飾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服飾工藝,過去一般為酋長或族長作禮服穿用。這是一種無領(lǐng)、無袖、無紐扣的對襟長衣,以織有紅色花紋的原白麻布為底,周身綴滿用貝殼磨切成的貝珠串,穿在身上以顯示其所有者獨特的地位。
臺灣少數(shù)民族貝衣
貝珠在臺灣少數(shù)民族及整個“南島語族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價值,甚至在許多地方具有流通貨幣的功能,也可作為訂婚時的重要聘禮。除貝珠衣外,珠裙、珠帽、綁腿、披肩亦可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于訂婚或女子生產(chǎn)后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
制作貝衣首先要將硨磲貝切成細片,打孔后用麻線穿起,再將貝殼小串在硬質(zhì)材料上反復(fù)摩擦、滾搓,制成大小均等的貝珠串,最后把珠串縫飾在麻布衣服上。這件展出的貝珠衣,由近10萬顆精心打磨過的細小貝珠串綴而成,價值連城。在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的記載,由此推測貝衣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而貝衣如今在臺灣少數(shù)民族中仍得以留存,更是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同宗同源。
作者:顧雯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12期
責(zé)編:龍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