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大一統(tǒng)”國家由此肇始。隨后的西漢,開疆拓土,國力強盛,既有幅員遼闊的“大一統(tǒng)”,又有和睦各族的大融合,盛況空前,成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fā)展鞏固的重要時期。
恰好生活于西漢盛世的司馬遷,不僅見證了帝國的強盛,而且親身參與其建設。抱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信念的司馬遷,承其父志,又歷時24年撰成《史記》。他所依據(jù)的史料以《尚書》、諸子百家著作、《五帝德》《帝系姓》《春秋》等傳世文獻為主,游歷考察所獲為輔。為此,他還前往傳說中五帝到過的涿鹿、東海、江淮等地,在當?shù)孬@得口耳相傳的資料。34歲時,司馬遷奉漢武帝之命,作為欽差大臣赴西南夷(今云貴川部分地區(qū))設郡置吏。這段經(jīng)歷,對他著述《史記》特別是形成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至關重要。
▲陜西渭南韓城司馬遷祠。(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為后世史家立則發(fā)凡”。司馬遷堅持以雅求美的古史書寫原則,依循“大一統(tǒng)”的思想,在《史記》中苦心孤詣地建構(gòu)了“源出于一、縱橫疊加”“華夷同源、天下一統(tǒng)”的框架,以本紀為綱、輔之以表,以書、世家、列傳為緯,縱向構(gòu)造五帝、夏、商、周、秦、漢本紀,橫向構(gòu)造楚、吳、越世家以及匈奴等“蠻夷”列傳,向世人呈現(xiàn)了一個世代相續(xù)、綿延不絕的具有高度認同性質(zhì)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形象。
尤其是,司馬遷把在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寫入《史記》,化作民族史傳,給歷史賦予了無窮的正能量,本文略述其端詳。
01 首創(chuàng)民族史傳
中華大地,山地多平原少,被高原、大山分割成許多區(qū)域,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多樣,相應形成了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華民族興起于農(nóng)耕,而農(nóng)耕經(jīng)濟可以在狹小范圍內(nèi)實現(xiàn)自給自足。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在我國歷史上,雖曾有“冠帶之國”與“夷狄之邦” 的“夷夏之辨”,但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已然成為歷史的鐵律。周初分封時就有許多的內(nèi)附“夷狄”之國,例如吳太伯之勾吳、楚子荊蠻都不屬于中原;周襄王后是翟人(商周時代我國北方的游獵部族)之女;三家分晉的趙襄子之母也是翟人之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西取由余于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保ā妒酚洝で乇炯o》)。
司馬遷打破藩籬,消除“種別域殊”的偏見,把邊疆民族地方納入統(tǒng)一的王朝版圖之內(nèi)來敘述,把中原之外的各民族等列于天子臣民。他以《史記》首創(chuàng)民族史傳,寫下《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內(nèi)容囊括中原周邊各民族,并認為其皆為天子臣民,意義重大。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中新社發(fā) 張遠 攝)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四海皆兄弟”,這樣的理念也彰顯于《史記》。
司馬遷認為各民族皆有保衛(wèi)國家的權(quán)利和義務,漢武帝時期宮廷護衛(wèi)里就專有匈奴人、越人建制,如胡騎校尉、越騎校尉等。他還認為中原周邊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權(quán)利。這個“革命”,是指革故鼎新、變革天命。他贊同“革命”,稱反抗秦朝暴政的陳涉起義為“首難”。楚漢相爭,楚王項羽暴虐,漢王劉邦仁德,結(jié)果楚亡漢興。南方越人即閩越王無諸、東越王搖參加了秦漢之際反秦暴政和反項羽暴虐的斗爭,參與滅秦,又率越人輔佐漢王,受到司馬遷的贊揚。
由此可見,《史記》對《尚書》“大一統(tǒng)”思想傾向、春秋公羊?qū)W“大一統(tǒng)”理念的繼承與發(fā)展,在表現(xiàn)方式上與董仲舒關于“大一統(tǒng)”的義理闡發(fā)有所不同,作為史學家的司馬遷主要通過史實敘述來體現(xiàn)自己“大一統(tǒng)”的家國情懷。在他看來,漫長的歷史歲月里,“華變夷、夷變?nèi)A”,無論是華夏之邦,還是所謂的“蠻夷之地”,“華夷共祖、四海一家”,各民族都是同根同源的“炎黃子孫”。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黃帝“和同萬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和漢高祖建立大漢王朝的功績予以了充分肯定、高度評價。
就這樣,大致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端、孕育的“大一統(tǒng)”思想,終于首次由司馬遷從歷史學、譜系學的視角系統(tǒng)建構(gòu)而成。他關于民族史觀的這種真知灼見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檢驗,彰顯出思想的卓越性,對后世影響深遠。例如,繼他之后的東漢史學大家班固就稱贊《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并繼承了其將民族史傳寫入《史記》的傳統(tǒng),將中原之外的各民族史傳編列入《漢書》。
02 各民族皆為“炎黃子孫”
《史記》開篇《五帝本紀》起于黃帝,因為黃帝立家建國,賦予中華民族悠遠、深厚的家國情懷,這是我們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源泉。
《黃帝本紀》不到500字,卻道出了建國立家的各種核心要素。開篇第一句“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這表達了家庭觀念,每個人有名有姓,綿延傳承,父子相繼,結(jié)束了民眾只知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此乃立家。黃帝長成,神農(nóng)氏世衰,繼而前者“修德振兵”,通過兩次系列大戰(zhàn)役,即阪泉之戰(zhàn)內(nèi)平諸侯,涿鹿之戰(zhàn)外御蚩尤,然后才建立了國家。炎黃兩部融合,堪稱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初創(chuàng)與雛形。
▲海內(nèi)外華人陜西韓城民祭“史圣”司馬遷。( 中新社發(fā) 田進 攝)
縱觀《史記》全書,所涉夏商周三代、列國諸侯及各民族都被視為“黃帝子孫”,因炎黃兩部融合,又稱“炎黃子孫”。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并沒有直接寫“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這兩個詞語,但全書的視野、立意和格局就是如此,讀者自然能夠從中得出結(jié)論。此為寓論斷于序事之中,講的是歷史故事,蘊涵的是至高哲理。這便是進步民族史觀的核心,即中華“大一統(tǒng)”。也正因為如此,當今中國14億多人都視黃帝炎帝為“人文始祖”,堅守家國一體的信仰,天下一家。各民族都心向國家、建設國家,自覺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大家庭——司馬遷通過《史記》構(gòu)建了“大一統(tǒng)”歷史觀。
這種“大一統(tǒng)”的核心理念早已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
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皆“炎黃子孫”,《史記》中有旗幟鮮明的表述:“勾吳與中國之虞為兄弟”(《吳太伯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楚世家》)、“越王勾踐禹之苗裔”(《越王勾踐世家》)、“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匈奴列傳》)等等。
綜上所述,《史記》敘三代天子列國世家以及周邊各民族,皆歸本于“黃帝子孫”。文獻和考古表明,五帝其實并非直系親屬關系,而是分屬于遠古時代中華大地上的不同部族。而司馬遷的書寫,某種程度上將漢武帝以前各部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了重構(gòu),符合中華民族多源共生的融合過程,表現(xiàn)了早期中華民族強烈的文化認同,旨在張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其實,這也是當時各民族自我認知的一種真實反映,并非只是司馬遷個人的“一廂情愿”。他撰史以“成一家之言”,寓論斷于序事之中,其“大一統(tǒng)”思想也在序事之中順理成章帶出,包含了上古以來各民族豐富的歷史記憶,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03 司馬遷“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形成
司馬遷的“大一統(tǒng)”思想,絕不是偶然的音韻天成,而是當時歷史發(fā)展客觀條件與他本人經(jīng)歷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
各民族人民之間越來越頻繁、緊密的經(jīng)濟往來、文化交流逐步促成“大一統(tǒng)”。《史記·貨殖列傳》生動地記載了秦統(tǒng)一六國,遷山東豪強卓氏、程鄭于邊邑,居于臨邛。卓氏、程鄭從中原帶來先進的冶鐵技術(shù),在臨邛冶鑄鐵器,運銷椎髻之民,有力地推動了西南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開發(fā)。巴蜀生產(chǎn)的巵、姜、丹沙、銅、鐵、竹、木器等產(chǎn)品,很受中原民眾的歡迎。反之,中原也需要來自民族地區(qū)的特產(chǎn)、畜產(chǎn)。例如當時從南夷嶲族、昆明族輸入的木棉榻布就是當時的一種暢銷貨?!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姓f“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可見這些商品輸入量之大。
“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唐蒙,出使南越時在番禺(今廣州)見到了蜀地產(chǎn)品枸醬,回到長安后才從蜀人商賈中得知,這種醬是通過夜郎輾轉(zhuǎn)進入南越的。秦并六國、天下一統(tǒng)的局面,加強了巴蜀與夜郎、滇等地的往來溝通,唐蒙正是從地區(qū)之間緊密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中看到了開發(fā)西南夷的重要意義,因而上書漢武帝,將其提上議事日程。由此可見,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交往交流,極大地推動了“大一統(tǒng)”的進程。
▲戊戌年清明民祭史圣司馬遷典禮在陜西韓城市司馬遷祭祀廣場舉行。( 中新社發(fā) 田進 攝)
其次,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推行郡縣制度,促進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形成。張騫受漢武帝之命通使西域,開拓河西,“斷匈奴右臂”。隨之,漢朝廷不僅在河西設立郡縣、移民屯墾,而且在西南夷和兩越地區(qū)設郡置縣?!妒酚洝て交磿酚涊d:“……,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薄肮仕字危阗x稅”,這六個字高度概括了當時的民族地區(qū)治理政策,意味深長。用如今的話說,“故俗治”,就是尊重當?shù)氐牧曀孜幕?,表現(xiàn)出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懷;“毋賦稅”,則是不收賦稅,注重發(fā)展經(jīng)濟,使民眾享受 “大一統(tǒng)”的惠澤。后來三國時期諸葛亮開發(fā)南中(今滇蜀地區(qū)的部分)所實行的政策,其實就是師法漢武帝的“故俗治”。
此外,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的親身經(jīng)歷,使司馬遷升華出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并由此助推漢王朝制定了較為先進的治理政策。《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贝颂幰弧罢鳌币弧奥浴眱蓚€字,清楚地道出了司馬遷的出使背景。
▲陜西省渭南市韓城市司馬遷祠史記故事雕塑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公元前111年正月,漢武帝派司馬遷為欽差向率領巴蜀兵南下“會師番禺”的馳義侯遺(遺,漢將軍馳義侯的名)傳達征略西南夷的命令。其實,司馬遷不僅僅只是傳達命令,而實為監(jiān)軍,負責“征”與“略”,主要是負責新開拓地區(qū)的郡縣設置。他隨軍從奉命到還報命,在西南夷地區(qū)經(jīng)歷約整整一年,歷經(jīng)整個征略全過程,直至完成設郡縣置吏治?!肮仕字?,毋賦稅”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由司馬遷主持制定再經(jīng)漢武帝之手,推廣到西南夷及全國其他地區(qū)的。此外,前面提到的朝廷禁衛(wèi)軍之胡騎校尉、越騎校尉的設置,同樣少不了司馬遷的推動。
正是因為有深入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切身體驗、身體力行,才使得司馬遷的“大一統(tǒng)”思想更加成熟和堅定,并寫出《史記》這樣偉大、經(jīng)典的中華民族史傳。
總之,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體大思精,貫穿中華大地古代3000年時光,濃縮了從文明開端的五帝時代,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到秦漢“大一統(tǒng)”的過程,既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二十四史之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其所體現(xiàn)的“大一統(tǒng)”歷史觀,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性要素,對于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穩(wěn)固和發(fā)展一直發(fā)揮著深遠而積極的作用。
當今,重溫《史記》的“大一統(tǒng)”國家觀、民族觀,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促進各民族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本文刊發(fā)在《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10期。)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張大可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