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筆者作為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更深刻感受到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實踐中順應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潮流,充分汲取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引導各民族將中華文化內化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但也要看到,由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保障,社會各界在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因此,有必要盡快建立健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
一、依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入實施,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也必將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總體部署以及民族工作的具體實踐而不斷健全完善。筆者認為,當前需要一部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門法律,著力體現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最新要求,特別是圍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在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動員全社會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用法治維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宣傳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化建設的重要方式,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共同體理念。
二、用法治保障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切實發(fā)揮好文藝文化獨特作用。文藝是感性的,更適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接受??梢酝诰蚋嘣鷳B(tài)的歌曲,把歌詞改為符合現代人審美和新時代要求的一些新詞,還可以多開辦一些當地群眾共同參加的主旋律正能量的演唱會。挖掘更多守望相助、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讓少數民族同胞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講好學好歷史文化,開展各類歷史文化小故事比賽等。鼓勵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yǎng)、融合現代文明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以及各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重視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融入各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群眾有共鳴、朗朗上口的現代精品力作。利用豐富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一批主題旅游線路。在民族地區(qū)成立由從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當地非遺傳承人、多民族演員組成的藝術團隊,融合各民族審美觀、文化觀、情趣感,讓歌曲、舞蹈藝術成為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紐帶。
三、加強依法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有形有感有效建設美好精神家園。應深入挖掘民族地區(qū)紅色故事,積極收集和整理紅色故事素材,用于不同的傳播場景,讓各族群眾在體驗紅色文化時“有址可去”“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做”。在民族地區(qū)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宣傳,在各級學校開設相關文化課程,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文化遺址,把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中,也可以通過媒體和互聯網平臺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和普及,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
四、用法治保障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依法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傳播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使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創(chuàng)新網上推廣方式,打造民族領域網絡大V,通過短視頻+直播的優(yōu)質內容,將新媒體平臺“用戶”變?yōu)殍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粉絲”,實現從“線上宣傳”到“思想轉化”的過程,展現新媒體賦能民族方針政策宣傳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新媒體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擴大黨的民族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中華優(yōu)秀文化精神產品、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征的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的網上傳播,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傳播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加強對網絡涉民族因素話題的管理和引導,加大對各類涉民族因素有害信息和不實信息的整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
來源:人民政協報
文:劉媛媛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