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秋節(jié),人們自然會想起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吳剛和乖巧的玉兔,但很少有人會聯(lián)想到唐玄宗李隆基。其實,這位通曉音律的大唐皇帝對賞月可是情有獨鐘。
▲唐明皇游月宮(圖片來源:雅昌藝術網(wǎng))
01 明皇醉心游月宮,仙樂飄飄傳大唐
傳說在大唐開元年間的一個中秋夜,月色如銀,萬里一碧,唐玄宗邀請了申天師和鴻都道人一同賞月。暢飲之際,玄宗突然起了遨游月宮的念頭,天師隨即施法,三人便乘云而上,抵達了月宮。
他們來到了“廣寒清虛之府”,那里寒氣襲人,仙樂飄飄。只見庭前的大桂樹下,數(shù)百仙女翩翩起舞,還有仙女手執(zhí)樂器隨舞奏樂。眼前如夢如幻的景象看呆了玄宗,他默默將這仙樂記在心中,回宮后根據(jù)記憶創(chuàng)作了《霓裳羽衣曲》,留下了“明皇游月宮,仙音留世間”的佳話?!?/span>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但《霓裳羽衣曲》卻是確有其曲,乃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杰作。
據(jù)說,唐玄宗下令樂工們不分晝夜地排練《霓裳羽衣曲》,并專門讓愛妃楊玉環(huán)參與演出,自己擔當舞蹈設計,把宮廷中的梨園作為排練場地。
玄宗親自挑選了百名梨園弟子,容貌俊美的宮女身穿虹裳霞帔,衣袂飄飄、恍若仙子,伴隨著磬、簫、箏、笛等樂器悠長婉轉的旋律,翩翩起舞。
▲五代墓室彩繪浮雕女子樂隊,反映了唐代樂隊組合(琵琶、琴、簫、笛、笙、箜篌、篳篥、鼓、拍板)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所記樂器也在此圖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西安市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是迄今唯一發(fā)掘出土的唐代梨園遺址(圖片來源:西安市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
當細膩優(yōu)美的《霓裳羽衣曲》奏起,翩若驚鴻的楊玉環(huán)帶著宮女們起舞時,玄宗興奮地對高力士贊嘆道:看了玉環(huán)的霓裳羽衣舞,才知道這優(yōu)美的舞姿真是可以回天轉地、撼人心魄?。?/span>
從此,宮苑內(nèi)時時急管繁弦,仙樂飄揚,正如大臣張祜在《華清宮四首》中所描繪:“天闕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span>
▲“梨園始祖”唐明皇親自演奏《霓裳羽衣曲》(圖片來源:搜狐網(wǎng))
《霓裳羽衣曲》不僅在宮廷風靡,成為梨園弟子競相傳唱的佳作,在全國的藩鎮(zhèn)中也廣為流傳,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
02 佛道交輝映霓裳,中西聯(lián)璧結羽衣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朝以開放包容的氣象,接納吸收各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正是根植于這樣的土壤中,唐朝的樂舞繁花似錦,達到了中國古代樂舞的巔峰。
作為盛唐樂舞的代表,《霓裳羽衣曲》既繼承了中原傳統(tǒng)音樂的典雅莊重,又融入了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元素,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韻味。
▲敦煌莫高窟晚唐《觀無量壽經(jīng)變圖》(局部)。上圖底部為七人一組組成的樂舞圖,有樂工六人對坐,演奏鼙鼓、橫笛、拍板、箜篌、阮咸、琵琶;下圖為其中的箜篌伎。(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不僅如此,《霓裳羽衣曲》還蘊含著豐富的道教文化元素,這與唐代崇尚道教有密切關系。曲名中的“霓裳”“羽衣”均帶有濃厚的道教意蘊,舞者上身羽衣、下身霓裳般彩裙的設計,也與道教中的神仙形象相呼應,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仙境氛圍。
據(jù)記載,唐玄宗最初創(chuàng)作此曲的目的就是用于太清宮的道教祭典。南宋高道謝守灝在《混元圣記》中有云:“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薄?/span>
▲西安市大唐不夜城開元廣場中“霓裳羽衣”的碑刻介紹(圖片來源:今日頭條)
不過,由于唐朝的宗教文化政策奉行佛道并重,佛教與道教一樣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因此,《霓裳羽衣曲》還明顯融入了佛教音樂的元素,甚至吸收了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曲》的音調。
多元文化的交融,賦予了《霓裳羽衣曲》獨特的藝術氣息,彰顯了當時社會和文化的包容性。
03 千年回響音不絕,此樂長存人世間
《霓裳羽衣曲》作為唐朝宮廷誕生的燕樂,理當具有皇家氣派。那么,其節(jié)奏如何呢?
白居易在《早發(fā)赴洞庭舟中作》一詩中寫道:
閶門曙色欲蒼蒼,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舉影搖燈燭動,舟移聲拽管弦長。
漸看海樹紅生日,遙見包山白帶霜。
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
舟行十五里,一支《霓裳羽衣曲》剛好奏畢??梢?,其曲調是悠長舒緩的。
音樂史家楊蔭瀏以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為主,結合其他史料進行考證,認為此曲結構可分為36段:《散序》6段,為器樂演奏;《中序》18段,以歌唱為主;《曲破》12段,以舞蹈為主。這樣的設計將各個部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音樂史上是空前絕后的藝術創(chuàng)造。
《散序》為前奏曲,由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風格自由而舒緩。白居易在《臥聽法曲霓裳》中描述此部分為“朦朧閑夢初成后,宛轉柔聲入破時”。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是一段慢板抒情樂段,中間經(jīng)歷了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邊歌邊舞,經(jīng)過數(shù)次變奏,至入破(唐、宋大曲的最后一部分)時節(jié)奏變得快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
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為主,樂音鏗鏘,節(jié)奏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至急拍,最終緩慢收尾,余音繞梁,舞而不歌:
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電視劇《楊貴妃秘史》霓裳羽衣舞劇照(圖片來源:搜狐網(wǎng))
與《霓裳羽衣曲》相結合的霓裳羽衣舞,表演形式多變,從《楊太真外傳》中楊貴妃的獨舞,到白居易詩中描述的對舞(“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再到《冊府元龜》記載的大規(guī)模群舞,展現(xiàn)了其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細致描繪了舞者的動作: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
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袖低昂如有情。
舞者們身著絢爛的霓裳羽衣,隨著旋律翩躚起舞,輕盈旋轉如雪花,翻滾如游龍,舞袖如弱柳,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詩意與動感。楊玉環(huán)對此舞的自信評價“可掩前古”,以及詩句“月聞仙調曲,霓作舞衣裳”所描繪的,正是霓裳羽衣舞那令人陶醉的曼妙風姿?! ?/span>
舞者的裝扮同樣精美,從仙髻到步搖,從淡雅的“月色裙”到絢麗的“孔雀翠衣”,再到瓔珞、珠翠、鈿瓔等飾品,隨著舞者的動作搖曳生姿。這些精致的裝飾彰顯了唐代對美的追求,為舞蹈營造了夢幻般的藝術氛圍,讓觀眾仿若置身仙境?!?
▲2023年河南衛(wèi)視《中秋奇妙游》晚會,舞者唐詩逸演繹的《霓裳羽衣曲》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大唐盛世風華。(圖片來源: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
歲月流轉,這首古曲并未因歷史的變遷而消逝。在宋代,盡管原曲已不復存在,但文人雅士們依然通過詩詞文獻,努力復原其神韻。明清時期,它的旋律和舞姿融入戲曲,繼續(xù)在中國藝術的長河中流淌。
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學者和藝術家們根據(jù)歷史文獻資料,對《霓裳羽衣曲》進行了系統(tǒng)的復原與創(chuàng)新,使其在當代藝術舞臺上重煥光彩。
▲唐風演藝《霓裳羽衣舞》的演員在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qū)表演。(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真正精彩的文化,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樣,它是永遠都在的,就像月光一樣永遠普照人間?!薄『幽闲l(wèi)視2023年中秋節(jié)目《霓裳羽衣舞》主創(chuàng)之一楊現(xiàn)嶺如是說。
月亮,數(shù)千年來連接著中國人的文化鄉(xiāng)愁?!敖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比缃?,我們仰望著這輪見證過唐玄宗夢游月宮、創(chuàng)作《霓裳羽衣曲》的澄月,感受著這穿越時空的文化傳承與共鳴。
(作者簡介:張利國,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葉蓓,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文:張利國 蔡葉蓓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