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又名“青城”。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的重要要求,著力打造具有首府辨識度、全區(qū)引領性的“首府同心·青城石榴紅”品牌,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講好文化故事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呼和浩特市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以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覆蓋面。
開展品牌活動,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開展新時代文藝、文學、美術等精品創(chuàng)作和文化交流,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制作《山水間的家》和《遇鑒文明》節(jié)目。推出《如見》《昭君》《敕勒川》《大漠春歸》等劇目,打造歌劇《青山烽火》《劉洪雄》和古典舞《紅山玉龍謠》等作品,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舉辦“代言家鄉(xiāng)文物 共話民族團結”——“聽,文物在說”中小學生講文物故事大賽,通過舞臺劇的方式演繹文物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線上同步累計觀看人數達100萬人次,教育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等系列活動,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組織開展“賡續(xù)中華文脈 弘揚北疆文化——我們的節(jié)日·春節(jié)”“情滿中秋月 家國共團圓——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金秋耀北疆 重陽頌華章——我們的節(jié)日·重陽”等主題系列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其中,引導各族群眾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信心斗志,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講好祖國北疆文化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雕塑之城、現(xiàn)代文明之城,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編纂《呼和浩特北疆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第一卷)》,推出“北疆樞紐 呼和浩特”系列講述節(jié)目,深刻闡釋“北疆文化”品牌的歷史內涵及創(chuàng)新路徑。推出大型文博綜藝節(jié)目《北疆文化·青城文脈》、“藝美北疆”“悅動北疆”城市精神和城市IP征集提煉等品牌活動。啟動“北疆文化 青城印記——尋跡文化符號集群”項目,發(fā)布100個青城印記,推動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融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標志性建筑建設、旅游景觀陳列等。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組織開展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舉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展覽,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保護,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打造“文旅+民族團結”模式,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經過系統(tǒng)調研和梳理全域優(yōu)秀自然人文資源,遵循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形成“一廊·兩軸·五帶”的文旅空間發(fā)展格局,精心打造獨具青城特色的文旅線路,讓優(yōu)質文旅資源更加豐富、直達基層。大力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開發(fā),聯(lián)合推出敕勒川草原文化主題游、茶葉之路古蘊游、昭君文化主題游等特色線路。開展“千秋昭君塞上情”“萬里茶道萬里情”等沉浸式街景演出,重現(xiàn)昭君和親、萬里茶道故事,讓游客在感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的同時,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心靈深處。
講好團結故事 推動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呼和浩特市開展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介闡釋,推動“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講好各民族血脈相融的故事。深入挖掘、提煉城市精神,打造城市文化精神標識及文化地理標識,建設呼和浩特國際雕塑園、雕塑藝術館,充分展現(xiàn)新時代呼和浩特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美好景象。與中國城市雕塑家協(xié)會共同成立的呼和浩特市雕塑藝術園(館)藝術委員會,每年組織舉辦國際雕塑展,并邀請國內外雕塑藝術家開展藝術創(chuàng)作,大力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承、多民族文化融合發(fā)展以及國際文化交流互鑒等,彰顯出中華文化與新時代藝術交融的魅力。依托戰(zhàn)國趙長城、萬部華嚴經塔、多松年烈士故居等眾多歷史文物遺跡、紀念館,以及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等眾多主題公園、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場所,聚焦祖國北疆文化交流互鑒的開放性特征,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不斷激發(fā)各族群眾的情感共鳴。
推進“互聯(lián)網+民族團結”行動,講好各民族信念相同的故事。制作《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綻放》《呼和浩特市三順店社區(qū)走出民族團結進步“排頭兵”》等10部主題宣傳片,播放量超1000萬次。開展“感恩奮進 同心答題”網絡競答,“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全面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qū)”主題短視頻、海報和主題宣傳短信推送等活動。舉辦“美麗青城 多彩非遺”、“行走中的博物館 民族團結第一課”直播、“十館聯(lián)動 一基地一主題”宣傳教育、“鑄牢共同體 同心慶華誕”聯(lián)盟打卡等活動,充分發(fā)揮好文博場館的社會教育職能,讓各族群眾通過文物典藏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在媒體開設《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專欄,累計推出100余期專題報道,生動講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動人故事。
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講好各民族文化相通的故事。開通“團結奮進號”56路公交專線,整體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和“紅石榴”標識,以“流動窗口”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動平臺”。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建設首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書店,讓讀者深切感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底蘊與蓬勃力量。打造全區(qū)首家集電影放映、活動聯(lián)辦等多項內容于一體的“紅石榴主題影院”,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影院+民族團結進步”模式的實體化形式展現(xiàn)。組織“你好呼和浩特”外籍人士參訪等活動近百場,向世界分享青城之美。
融入發(fā)展大局,講好各民族經濟相依的故事。爭創(chuàng)“三個城市”、重點培育“六大產業(yè)”集群、推動并融入“四大經濟圈”,全面建設宜居、宜業(yè)、宜學、宜養(yǎng)、宜游的“五宜”城市,全力打造“六個區(qū)域中心”,彰顯呼和浩特不斷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加強經濟交流合作的決心和信心,也讓“一帶一路”草原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和國家向北開放、連接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樞紐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增強了各民族攜手共同進步、共享成果,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持續(xù)強化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向心力、凝聚力,增進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豪感、歸屬感。
開展文化活動,講好各民族情感相親的故事。開展新時代內蒙古文藝、文學、美術等精品創(chuàng)作和文化交流,《三千孤兒入內蒙》大型舞臺劇在各旗縣區(qū)巡演11場,吸引各族干部群眾和學生共5000余人觀看。組織昭君文化橋·蒙鄂情深·和合共融——舞劇《昭君》“重回故里”展演與文化交流活動,成立“昭君出塞”路沿線民族工作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lián)盟,用昭君出塞的歷史佳話舞出民族團結主旋律。舉辦“講好身邊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同心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書法、美術、攝影、剪紙作品展,組織敕勒川文化節(jié)、昭君文化節(jié)等活動,以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情感相親,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講好發(fā)展故事 凝聚各民族奮斗力量
呼和浩特市始終注重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推動各族干部群眾“建設亮麗內蒙古 共圓偉大中國夢”凝聚奮斗力量。
找準宣傳重點,講好黨的恩情故事。深入闡釋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各族群眾美好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發(fā)揮“新時代講習團”“理論學習輕騎兵”“青城之光”宣講團等作用,舉辦“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等重大主題報告會10場,開展4000余場重大主題宣講,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牢銘記“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構建市縣兩級“1+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宣講全覆蓋體系,組織宣講隊伍深入基層宣講3300余場,讓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發(fā)自內心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加強理論研究,講好制度優(yōu)勢故事。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突出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宣傳闡釋,編印《“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史實史料(呼和浩特篇)》《“五個故事”宣講教材》,總結民族團結進步成功經驗,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走深走實。實施《將內蒙古“村改居”社區(qū)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建設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呼和浩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等76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推動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呼和浩特實踐的具體舉措,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理論支撐。
打造展示陣地,講好青城風采故事。深入挖掘、整理、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基因,精心打造“青城十六景”品牌,舉辦“展美麗青城風采 繪民族團結畫卷”“同上一堂思政課 講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等各類文化活動,組織“首府同心石榴籽 團結奮進新征程——講好身邊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活動。建設18個文明實踐“百千萬”示范陣地,推出15個優(yōu)秀文明實踐項目,培育“泉心泉意”“紅暖桑榆”等文明實踐品牌30個,打造28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以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探館”等活動,讓各族群眾深刻感受偉大祖國的歷史文化魅力和現(xiàn)實發(fā)展成就。
拓寬發(fā)聲渠道,講好發(fā)展成果故事。常態(tài)化開設《牢記囑托 奮力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加快落實“五大任務”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等10余個專題專欄,推出《融榮與共 共享幸福生活》等主題報道3700余篇,總傳播量超7533萬頻次。推出3季《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宣傳片,生動展示呼和浩特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領域全過程的具體舉措和成效。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5年第2期
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責編:張昀竹 游歡(見習)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