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雪過后,云南麗江游人如織。3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南麗江古城考察。他在察看木府主要建筑、參觀納西族東巴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時強調(diào),要保護利用好木府這樣的重要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木府,全稱“木氏土司府衙署”,初建于明代,歷經(jīng)400多年風雨,是西南地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重要見證,留下了許多動人佳話。如今,木府作為麗江古城博物院所在地,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廣泛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陣地。
忠義木氏興建木府
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qū)因俗而治,實行土司制度。明朝時,木氏土司更是深得朝廷的信任和倚重,明太祖朱元璋曾賜通安州(治所位于今麗江古城)知州、麗江宣撫司副史阿甲阿得“木”姓,并封其為世襲知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麗江古城的獅子山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即如今木府的前身。
此后,麗江軍民府所在地很快成為當?shù)卣巍⒔?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在此建起規(guī)模宏大的漢式宮殿式建筑群,包括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jīng)堂、家廟、萬卷樓、玉音樓、議事廳等。
這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萬卷樓。它被置于土司談論國事、家事的前、后議事廳之間,是木氏儒雅博學、推崇文化的實證。木氏素以開門笑迎八面風、廣采博納各民族文化精粹著稱于世,用十余代人的心血藏書于樓,“凡宋明各善本以數(shù)萬計,群書具備”,刊印的《大藏經(jīng)》、東巴經(jīng)等尤為珍貴稀有?!睹魇贰ぴ颇贤了緜鳌分性唬骸霸颇现T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泵鞔娜苏录σ嗍①澞臼贤了荆骸笆乐L雅,交滿天下,征文者,投詩者,購書者,以神交定盟者,嚶鳴相和,聲氣往來,共中原之旗鼓?!?/span>
更值得一提的是,麗江古城中立著一面“天雨流芳”的牌坊,寓意“天降芳雨,潤澤百姓”,納西語意為“讀書去吧”。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朝廷調(diào)兵征伐遼東,木氏捐獻萬兩白銀作為軍餉,皇帝敕建了一座忠義石牌坊,立于木府外,成為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方政權忠心報國的象征。而木府儀門前的對聯(lián)“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云閑”,則出自麗江第六代土知府木泰的七言詩《兩關使節(jié)》?!傍P詔”指朝廷的詔書,“鶴書”指朝廷的國策文誥,意為木氏依照中央政府的詔令治守邊疆,表達地方政權對中央政府的衷心擁護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堅強意志。
相傳,《兩關使節(jié)》是納西族先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漢文詩。木泰之后,麗江逐漸形成了“明代木氏土司作家群”,其中6人被后世稱之為“木氏六公”,他們?yōu)闈h文化在西南地區(qū)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各族工匠齊心重修木府
走進木府,重重殿堂樓閣依山就勢,高低錯落、起伏有致,自有一種山城古殿的獨特風采。黛青色琉璃瓦典雅莊重,雕飾彩繪富麗古樸,“玉溝”縱橫既彰顯活水長流的布局,又體現(xiàn)了當?shù)靥赜械墓懦俏幕徒ㄖ幕攸c,氳氤著浩浩大氣。
總體而言,木府建筑根植于中華文化,融入中原風格,又恰如其分地保留了西南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比如,在各個高堂明室中,斗拱是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中特有的構件,門窗上的雕花雕刻則體現(xiàn)了納西族、白族和漢族傳統(tǒng)藝術的融合。麗江古城作為茶馬古道重鎮(zhèn),木府在選址時并未完全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傳統(tǒng)建筑模式,也沒有“居中為尊”,而是按照當?shù)氐纳叫嗡畡?,僻處城南一隅建府邸,將古城的中心依然“留”給商賈云集的四方街,延續(xù)著麗江千百年來的商貿(mào)輝煌。
1997年,麗江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古城。也是這一年,曾在明清時期戰(zhàn)亂中大部分被焚的木府,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得以重建。
恰如明代新建時一樣,木府重建由納西族、白族、漢族等各族工匠協(xié)作完成。上千名工匠耗時兩年多,協(xié)奏出一曲新世紀文化精品工程的凱歌。這些工匠主要來自麗江和相鄰的大理州鶴慶、劍川、喜洲等地。而素以吃苦耐勞著稱的四川匠人們,也在玉龍雪山腳下一展“一根扁擔擔起山”的力量,為這滇西北的輝煌建筑出工出力,有的甚至舉家參與了這一浩大工程。
修繕后的木府宮殿群較好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建筑禮制依據(jù)北京紫禁城,前端橋梁也仿自北京天安門金水橋,又保留了麗江古建筑的古樸簡潔、厚重敦實的風格。工匠們將不同工藝風格和絕技充分融入其中,使各殿斗拱的細小部位、彩繪、雕梁畫棟等都各具特點。修繕后的木府宮殿群成為融匯各民族、各地方工藝風格與藝術特色的建筑“大觀園”。1999年,麗江古城博物院在木府掛牌成立,木府的重建成為了展示、研究麗江多元文化的一個新起點。
和美麗江 美美與共
習近平總書記在麗江考察時表示,希望大家的生活幸福安康,就像納西族的“和”姓一樣,和和美美。歷史上,麗江古城的姓氏曾多達220多個,這些姓氏就是典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梢哉f,麗江古城大多數(shù)人身上流淌著多民族的血液,各民族的語言、音樂、舞蹈、繪畫、節(jié)慶等文化在此融合共生、和諧共存,使得麗江更加氣象萬千、美美與共。
木氏土司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共傳22代470年。尤其到了明代,木氏土司實施了一系列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措施,麗江地區(qū)獲得了快速發(fā)展——政治上,依靠中央政府,維護國家統(tǒng)一、邊疆安定,明朝皇帝曾先后授予木氏“誠心報國”金腰帶、“輯寧邊境”“忠義”等匾聯(lián);經(jīng)濟上,大力發(fā)展農(nóng)桑,積極引進中原地區(qū)先進生產(chǎn)技術,繁榮古城商貿(mào),納西、藏、漢、白、回等民族在此進行頻繁的“茶馬互市”,古城內(nèi)的商鋪一度超過1200家;文化上,木氏土司睿智開明,廣交中原名士,廣泛吸收漢、藏、白等各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收藏和傳播大量漢、藏文典籍。
如今的木府門前,立有一座名為“情誼”的銅像,木府主人之一、第13代土司木增與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相對而立,無聲訴說著400多年前的那段知音妙事。兩人結下的至深情誼,亦是木氏熱衷中原文化、求賢若渴的最好見證。
明朝時,歷代木氏土司招攬文學、醫(yī)學、教育、建筑、開礦、工藝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使之齊聚麗江、建設麗江。此外,還將水利灌溉技術和紅米、核桃、玉米、蠶豆等作物及其種植技術引入到了鄰近的迪慶中甸地區(qū)(今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至今,一些當?shù)夭刈迦罕妼υS多作物和農(nóng)具的稱呼仍是納西語。這種經(jīng)濟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成為麗江古城人追求團結統(tǒng)一的強大內(nèi)生動力。
多部東巴經(jīng)書中都記述過各民族毗鄰而居、和諧共處的史實。而從木氏數(shù)百年的婚姻史中,亦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關于西南地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走一條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麗江考察時強調(diào),文旅產(chǎn)業(yè)要走一條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之路。
木府作為麗江古城的重要文化地標,是麗江推進文旅產(chǎn)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載體。2012年,電視劇《木府風云》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熱播,至今還令人記憶猶新。重建以來,木府接待了國內(nèi)外無數(shù)游客,其在推動麗江高質量發(fā)展中的“文化含金量”還在持續(xù)上升。
近年來,麗江以木府為依托,著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和文旅產(chǎn)業(yè)深度融合,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大力推出有新創(chuàng)意的文化活動和作品,如“走進木府·感受文化”“遇見木府”“夜游木府”等文旅相融的活動,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增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
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提升文化內(nèi)涵,將“忠義”牌坊、七言詩《兩關使節(jié)》、“誠心報國”“忠孝文武”“益篤忠貞”等木氏愛國情懷融入游覽講解詞中,激發(fā)當?shù)馗髯迦罕姾蛷V大游客的愛國主義情感。
深入實施價值引領、骨干培訓、講解詞內(nèi)容完善、展陳提升、特色資源開發(fā)、試點示范六項行動,深入挖掘木府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史實,深入挖掘麗江各民族一心向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游覽木府、游覽古城的過程中收獲更多、感悟更深。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每每佇立在木府院中,總有時空穿梭之感。新征程上,木府作為見證西南地區(q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地標,一定會為麗江擦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金字招牌、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5年第3期
文:楊福泉 本刊記者 龍慧蕊
作者楊福泉為中國民族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責編:張昀竹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