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物
名 稱:十二芒太陽紋扁耳遵義型銅鼓
年 代:唐代
類 別:樂舞器具
體 量:鼓面直徑65.6厘米,高34.6厘米
收藏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青銅鑄,鼓面圓,鼓胸圓凸,胸腰際收縮和腰足間轉(zhuǎn)折都很明顯,胸部有大弧度扁平雙對耳,鼓面邊緣有豁口。鼓面有十二芒太陽紋、九暈紋、乳釘紋等浮雕圖案,鼓身飾有云雷紋,紋飾簡潔。太陽紋代表太陽神,寓意為太陽及其萬丈光芒照耀著世間萬物繁榮昌盛;連續(xù)的云卷紋和回旋紋互相轉(zhuǎn)換、交錯來形成“云雷紋”,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陽紋的周圍,代表雷神、云神、水神、河神,表達了人們對云神和雷神等萬物神靈的崇拜與敬畏、祈求萬物神靈保佑世間風調(diào)雨順的意愿;乳釘紋,既有星神之意,也有對母親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且因釘諧音“丁”,故而延伸為祈求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寓意。銅鼓及其鼓面的浮雕工藝,充分顯示了銅鼓的莊嚴與尊貴,增加了它驅(qū)災祈福的震懾威力,反映出古人對天地萬物的頂禮膜拜。從銅鼓的扁耳和簡單條紋的形制特點來看,頗有遵義型銅鼓風格。
我國是出土古代銅鼓最多的國家,其鑄造工藝以及款式和紋飾也最古老,且豐富多彩。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鼓是云南省楚雄縣萬家壩出土的四面銅鼓,考證其年代為公元前7或8世紀的春秋時代。銅鼓的起源地,學界普遍認為當在湘西的麻陽和川南的興文兩地。銅鼓作為古代重器而用于軍國大事以召眾,神鼓用作祈福納祥的祀神的樂器和圍獵的狩獵工具,必隨民族遷徙而流布,也由此將銅鼓從一地傳向四方。伴隨著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地鑄造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多元一體的銅鼓。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卡麗娜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