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薄鞍氩俊墩撜Z》治天下。”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經典之一,《論語》承載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價值與精神追求,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孔子與《論語》的思想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建立了中國人的文化理想。自宋代以后,《論語》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于歷代士人來說,讀《論語》不僅僅是為科舉仕進,更是為修身做人、經國濟世。
《論語》代表了一種文化體系和價值體系
世界文明多姿多彩,以孔子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獨樹一幟。中華文明連綿繁盛,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儒學為其主體或主干??鬃邮鞘澜绻J的與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齊名的偉大思想家。美國學者亨廷頓把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文明,作為與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等相對應的基本人類文明。世界著名哲學家、神學家孔漢思在起草《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時說,全球倫理最基本的兩個框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基本的兩點:首先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其次是孔子在人文規(guī)則歷史中設立的第一個黃金法則,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標志是孔子思想走向世界。因此,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論語》,彰顯的是一種文化風貌,代表的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道德文明。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認識《論語》與理解中華文明密切相連。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外敵入侵,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反思落后原因、探索中國前途命運時,出于對外來蹂躪的痛心疾首和對民富國強的迫切愿望,人們在積極探索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道路的同時,也曾出現(xiàn)了對自身歷史文化認識的巨大分歧與空前迷失的境況。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盛,世界開始矚目中國,眾多有識之士也開始思考中國經濟發(fā)展背后的文化原因,試圖從本質上認識中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近代中國的落后或許只是歷史上一個短暫的意外,這并不是常態(tài)。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各朝代建立起大一統(tǒng)盛世的時候,世人總會不認為這是創(chuàng)造,而是復興,是回到了巔峰。所以,基辛格在《論中國》里說:“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似乎沒有起點。中華文明不是作為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xiàn)象在歷史上出現(xiàn)?!?/span>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演進,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是其高峰。孔子思想立足于他所處的時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中國學術的中心以及中國哲學文化的制高點。柳詒徵所著《中國文化史》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卞X穆所著《孔子傳》說:“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薄墩撜Z》的意義正在于此。
前輩學者都看到了孔子思想的繼承性,這一點極其重要。中國歷史文化連綿不絕,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特征與它的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密切相連、高度統(tǒng)一。英國作家貢布里希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笨鬃优c《論語》是中華民族文明體系、價值體系的代表,儒家學說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基礎和精神追求,帶來了長期的和睦和諧,彰顯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進入《論語》的思想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之樹的主干又粗又壯,是因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
《論語》展示出孔子思想有一個廣闊的形成背景,《中庸》說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論語》就記述孔子自己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傳述者,是他以前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他所信奉者,是歷代先圣先王的深邃思想成果??鬃油乜?,恰恰是為了向前看,他要在歷史的過往中尋找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案??鬃臃Q頌堯舜之治,追求“允執(zhí)其中”的大中至正,因而他看到周公制禮作樂對于夏商文化的繼承與“損益”,說“周鑒于二代”??鬃由钊胙芯恐艽Y樂文明,甚至常?!皦粢娭芄?。因此,孔子“接著周公說”,在春秋末年禮壞樂崩之際,他到處奔走,學習歷史文化,深入研究禮壞樂崩的深層原因,進而形成其博大精深的仁學思想體系,深刻影響了后世。
與其他文明或思想相比,《論語》智慧的形成也有著更廣闊的文化背景。文明發(fā)展是加速度的,研究證實,在孔子誕生以前,中華文化已歷經漫長發(fā)展并達到較高水準??鬃踊仡櫄v史,是為了看清前面的路,尊重并服膺他以前中華先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周公、成、康的時代,中國已經完成了“文明的突破”,而在孔、孟、老、莊時期,中華文化進入了成熟期、興盛期。把《論語》與孔子整理的先王政典、詩書禮樂等對讀,才能更好地走進其思想世界。
《論語》是“孔子遺說”的精心選編
要走近孔子,走進中國文化傳統(tǒng),必須深入了解《論語》??鬃右簧鷱氖陆逃?,《論語》主要是“孔子遺說”的選編。所謂“孔子遺說”,即孔子生前留存下來的言論,由孔門弟子記錄,于孔子去世后纂輯而成。例如,《論語》和《孔子家語》都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時人的言論集。
孔子“述而不作”,但其長期從教,培養(yǎng)了大批弟子??鬃友哉撘浴白釉弧薄翱鬃釉啤薄白友灾钡刃问匠尸F(xiàn),賴孔門弟子記錄、整理得以流傳下來。近幾十年來,大批戰(zhàn)國、秦漢時代的地下簡牘文獻問世,出現(xiàn)了不少關于孔子、孔門弟子及早期儒學新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激活”了許多久被忽視的傳世典籍。將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結合,探討孔子與六經的關系,系統(tǒng)闡發(fā)蘊含其中的教化學說,“孔子遺說”的形成價值就得以顯現(xiàn)出來。
據《禮記·文王世子》載,周代有“乞言”傳統(tǒng),尤其重視長老耆宿們的善言嘉語。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當時君臣、大夫名士尤其孔門弟子格外重視他的言論??鬃右簧寂c弟子們相伴,孔門弟子崇敬孔子,也最了解孔子,他們習聞、珍視進而記錄了孔子的許多日常言論。最典型的見于《論語·衛(wèi)靈公》。子張請教孔子,聞孔子講做人要“言忠信,行篤敬”之言,馬上將老師之言書寫在衣帶上,可見其珍重之意態(tài)。類似種種還大量見于《孔子家語》,如《入官》篇子張“退而記之”、《論禮》篇子夏“敢不識之”、《五刑解》冉有“退而記之”等,以及孔子多次提示弟子要“識之”“志之”等。
“孔子遺說”形成系統(tǒng)進而流傳下來,有一個集中纂輯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肇端于孔子歿后孔門弟子間的“分化”。弟子們稟性不同,對孔子所講內容的接受、體會自然各異;孔子施教也往往因材而異,不拘一格,以致弟子們或“皆有圣人之一體”,或“具體而微”。孔子去世后,弟子們游走四方,設帳授徒,必然稱揚和發(fā)揮孔子學說,無形中又強化了這一趨向。
孔子弟子眾多,又各有所記,“孔子遺說”必是豐富乃至龐雜,這便亟須能力、地位、影響足以服眾者出面主持、領纂。符合這般條件的大概可舉出子貢、有若、曾子等人,他們都是孔子身后很有影響的弟子。但其中地位更特殊、對孔子學說理解更深的,當屬曾子??鬃尤ナ篮?,曾子為群倫推重,孔子嫡孫子思也從而問學。纂輯“孔子遺說”,應該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曾子應是纂輯“孔子遺說”的前期召集人和主持者,其后主持其事者必為子思?!犊讌沧印す珒x》記子思之言說:“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于人者,雖非其正辭,然猶不失其意焉?!彼怼翱鬃舆z說”,堅信所紀實得孔子本意。子思應該是曾子之后掌握“孔子遺說”最多的人。
近年來,新出簡帛中多有關于“孔子遺說”的相關資料。其中,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從政》篇與郭店竹書《成之聞之》屢次出現(xiàn)“聞之曰”。而“聞之”的主體應是子思,這一特殊的語式質樸地反映出所記遺說的來源以及子思與孔子的特殊關系,從而也證明這些言語資料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隨著文獻的流傳、播衍,孔子言論更多地以“子曰”“孔子曰”“夫子曰”等形式呈現(xiàn)??梢钥隙ǎ羞@些遺說,除少量為后世諸子假托外,絕大多數(shù)系由孔門弟子記錄,曾子、子思纂輯而成、傳流而來??鬃尤ナ篮?,弟子后學傳習師說,非常需要匯集選編“孔子遺說”,《論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編輯而成。而《論語》又形成于孔門后學分化的背景下,只能是眾弟子將材料匯聚起來,最后由一人進行整理、選輯、編訂。這位最終編訂者應在孔門之中地位尊隆,且是曾子門人。而符合這種條件的人,也只有子思。
有人推測,《論語》的結集可能在孔子去世后不久。七十子在聚會治夫子之喪時,能不考慮今后大家離去,“微言”分散,不利以傳夫子之道嗎?所以,此時倡議纂輯《論語》,時機最為成熟,匯集資料最為方便。《孔子家語·終記》記錄孔子臨終前的情形,似可說明這樣的推測無誤。
與《孔子家語》相比較,《論語》具有“正實而切事”的特征。所謂“正實”,可以理解為它十分符合孔子一貫的思想主張?!墩撜Z》所載孔子語,即使不是他常常說起,也一定可靠有據。所謂“切事”,就是《論語》注重做人、修身、為政等世間現(xiàn)實。
我國目前尚存最完整的春秋遺址——江蘇常州市淹城舉辦再現(xiàn)孔子授徒講學場景的“禮拜大儒”活動 中新社 殷柯/攝
《論語》是一部著作而非一般的“對話錄”
《論語》的編訂成書是一個細致認真的過程,它的篇與篇、章與章之間不是隨意排列,而是精心比次。《韓非子·顯學》曾說孔子去世后“儒分為八”,傳習孔子學說的弟子后學先后有八個重要人物,他們都力圖按照自己的理解傳承孔子學說?!墩撜Z》編者匠心獨運,重點輯錄“孔子遺說”,輔之以相關材料,“以孔子表達孔子”,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向人們介紹其心目中的孔子。
《論語》思想屬于孔子,但它一定首先屬于《論語》編者對于孔子的理解。編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努力展現(xiàn)其心中的孔子思想邏輯。《論語》的篇與篇、章與章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由此可見,它應該是一部著作,而不是簡單的“對話錄”。
關于《論語》成書,《漢書·藝文志》說是孔子逝世后 “門人相與輯而論纂”。那么,“論纂”或“論語”之“論”到底何意?在此之前,孔子后裔孔安國說:“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薄墩撜Z》具有“正實而切事”的特點,是弟子后學“取”自有關孔子的“咨訪交相對問言語”。這里的“論”與“取”意義一致,有“選擇”“別擇”之意。
至于《論語》之“語”,《說文解字》曰“論也”,《廣雅》曰“言也”?!罢撜Z”的意思是選擇言論,“論語”就是指揀選出來的論述。如果仔細研讀《論語》的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邏輯關聯(lián)。
從全書的總體框架或格局看,《論語》各篇之間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早在南朝時期,梁代學者皇侃的《論語義疏》就指出了《論語》各篇的前后次序,肯定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內在邏輯??鬃用鎸ι鐣F(xiàn)實,關注社會治理,首篇之后就談“為政”??鬃诱f“人道政為大”,家庭、私有制、國家產生后,就出現(xiàn)了社會分工,就呼喚人們的有效合作。因此,社會管理中的方向引領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稙檎菲劄檎馈⒄劄槿酥?。“政”就是管理,就是對天下社會“正”的引導??鬃訌娬{“為國以禮”,故《為政》后是《八佾》,該篇主要講禮,談國家治理必須有章法、有規(guī)則、有規(guī)矩。所謂“徒法不足以為治”“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禮要得到遵循,要很好地貫徹到現(xiàn)實中。于是,第四篇《里仁》就集中談論仁德與素養(yǎng)的問題。
從全書20篇的大致區(qū)分看,《論語》上、下部分也各為一個有機整體。流傳至今的《論語》通行本前后各10篇明顯相對獨立,但又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前10篇重點鋪陳孔子思想邏輯體系,后10篇具有其思想在現(xiàn)實中如何具體展開的意義。研讀《論語》應注意整體把握,立足于其篇章結構。如果前10篇多言“道”,后10篇則多言“用”??鬃幼钪亍暗馈被蛘摺皩W”,在前10篇中,開篇就言“學”。孔子之教就是“學以成人”,鼓勵人們“志于道”。至于“用”,經世致用是儒家乃至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顯著特質,這種特質在《論語》中尤為突出。錢穆著《論語新解》指出:“《論語》分上下編,上編首《學而》篇,末《鄉(xiāng)黨》篇,多‘學而優(yōu)則仕’一邊語。下編首《先進》篇,末《堯曰》篇,多‘仕而優(yōu)則學’一邊語。其余各篇大率皆然,讀者試自參之?!边@不僅明確將《論語》分上、下兩部分,同時標示二者各有側重,是“學”與“仕”或“學”與“用”的關系。
從全書首尾兩篇的前后照應看,《論語》符合孔子學說的邏輯聯(lián)系。首篇(即《學而》篇)圍繞做人這個中心問題展開,這是全書的重點,是全書的概述。首篇十分重要,它是從總體上談修身做人。首篇以下各篇分別談為政以德、守禮明禮、擇處得仁等,層層剝離,依次展開?!墩撜Z》最后一篇《堯曰》講的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精神,儒家追求“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如果說孔子是一位思想家,那么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這顯然符合孔子和早期儒家的理想追求。
從全書首尾兩章的前后照應看,《論語》符合孔子一生的出處進退。首章大意是說孔子認為談君子應當首先有堅定的信念與追求,這樣理解與孔子一生的出處進退完全符合。孔門弟子當然了解孔子的苦悶,孔子與弟子常常談論世道人生,也一定較多地談論能否用世的態(tài)度。其孫子思更為了解孔子,他編訂《論語》材料,綜合考察孔子的人生態(tài)度與政治命運,自然會將能夠貫穿和概括孔子政治生命的重要言論放在突出位置?!墩撜Z》末篇末章云:“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边@里談的是“知”的問題,強調了“知”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不知”情況下的君子人格主體問題。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道出其價值所在
歷史上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還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人們普遍接受或者認可這種觀點,是因為此語道出了《論語》的重要價值。
孔子儒家講求人的社會性存在,注重禮樂規(guī)范與社會秩序,強調對社會秩序的自覺遵守。在漫長歷史中,中華民族不斷調整充實、因革損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明特征。中華先民思考人性和人的價值,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自然人,人都在父母養(yǎng)育和家庭成員關護下長大;作為社會人,人都首先屬于特定的家庭家族,人總是要由家庭走向社會。于是,儒家把家庭倫理與社會政治倫理打通,把人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化應用與詮釋,形成了中國人的家國一體觀念。《論語》正是這種思維成果的最佳呈現(xiàn)。
既然家國是統(tǒng)一的,那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理應成為每個人的理想?!墩撜Z》重視這種信念及其養(yǎng)成,注重“志于學”“志于道”,強調遵道而行、循禮而動,立身處世以孝悌為本,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為做好這些,孔子儒家注重父兄對于子弟、君上對于臣下的榜樣引領,為政以德,政者正也??鬃右簧蟮溃M煜掠械?。他追慕圣賢,希望培養(yǎng)更多明是非、知榮辱、敢擔當?shù)木樱删透嘤懈窬?、有境界、能引領的大人。
孔子之學就是君子之學,《論語》全書正是圍繞培養(yǎng)君子闡發(fā)孔子學說?!墩撜Z》不僅開篇第一章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末篇最后一章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前后照應,都是談成就合格君子所應當具備的條件?!墩撜Z》全書不到1.6萬字,“君子”一詞就出現(xiàn)了107次,可謂頻率極高。
《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傳統(tǒng)上,中國人特別強調榮譽與責任,注重提升精英的氣質和素養(yǎng)。《論語》記孔子之言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政者,正也”“為政以德”,這些都是關于榮譽與責任的論述,是中國國家觀念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的基礎。
孔子說“為政在人”,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內在的深刻意義在于君臣父子各有職責與素養(yǎng)的要求,貴在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他尤其強調“君”的引領作用。聚焦中國之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無論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還是治理能力的落地,為政在人,在于承載中國氣質、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引領者和奮斗者。
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程中,制度的變革發(fā)展、縫縫補補是常有的事,但是制度框架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歷代王朝如一艘穩(wěn)健航行的巨輪,近代以來這艘巨輪遇到了正面撞擊,面臨傾覆的危險。于是,人們開始思考航向道路選擇、動力系統(tǒng)構建等。在艱難困苦的現(xiàn)實面前,有識之士開始了正本清源的研究努力,看到了中華文明的特質,看清了帝制時代對孔子儒學精神的偏離與扭曲,主張返本開新、綜合創(chuàng)新、革故鼎新,實事求是地繼承發(fā)揚中國文化固有精神。基于此,中國闊步而自信地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
廣西柳州市魚峰區(qū)文廟舉辦祭孔大典,當?shù)馗髯迦罕姾秃韧饧钨e共同誦讀《論語》 中新社 林馨/攝
《論語》研究要走出疑古、超越迷茫、正本清源
孔子儒學繼承了此前數(shù)千年的文明成果,孔子的社會理想追求也是中國文化數(shù)千年內生演化的結果?!墩撜Z》記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儒家文化基因在中華文明很早的邦國時代就已經清晰堅定、先進而成熟。夏代之前,堯諄諄教導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這就是看到了認知天命、履行天命,誠心誠意奉行中道的重要性。西周初年,周公大力倡導“敬德保民”,將政治與倫理相融合,使禮樂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底色,從而誕生了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盛世“成康之治”,《史記·周本紀》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這成為儒家的理想政治樣板。
春秋末年,在中國歷史大轉型、大變革之際,孔子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發(fā)出了時代最強音,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這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的人生理想??鬃雍偷茏雍髮W周游奔波,以求經國濟世,希望人心和順、社會和諧、天下和平。雖然他沒有說服當時的君王,也看似沒有走出時代困局,但時勢造就了孔子和儒學。正是這樣的困境,讓孔子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使其對于政治文明追求、中華文明底色、人類文明根基的思索更深沉,表達更周詳。東漢王充稱“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論衡·超奇》)??鬃永^承了文王、武王的政治理念,董仲舒則繼承發(fā)揚孔子的政治學說,實現(xiàn)了孔子當年渴望實現(xiàn)而終未實現(xiàn)的政治實踐,引導了中國的政治文明。
讀《論語》,會遇到一些耳熟能詳卻分歧較大的句子。這些句子反倒是因為簡單而容易被歧解,確實背離了《論語》的精神與意義,影響了對《論語》、對孔子、對儒學的正確認識。近些年出土的大批早期文獻“激活”了不少傳世文獻,幫助我們得出了新認知。如今讀《論語》、學孔子儒學,必須正本清源,把握精神實質。只有這樣,孔子儒學才能發(fā)揮經世化民的作用。
那么,怎樣讀《論語》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朱熹都強調“修身”。尤其“二程”明確指出:“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币虼艘笆熳x玩味”,要把自己放進去,認真體會孔子本人以及《論語》編者之意,“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啊墩撜Z》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span>
朱熹推崇“二程”的說法,強調讀《論語》要曉其文意、熟讀深求,自我對照、量度事物。學以致用就是要“知道”,明確理解其中的那個“道”。他們都強調說:“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如果把《論語》研究比作“登峰”,修身實踐可視為“落地”。不言而喻,落地需要登峰,登峰為了落地,二者應該統(tǒng)一起來。《論語》言簡義豐、意涵飽滿,一定要精讀?!墩撜Z》是思想的沉淀、是智慧的凝結,它指示人生之路,幫人明道修德。如果讀《論語》望文生義、淺嘗輒止、浮在表面,就不會感知到它的溫度和深度。讀《論語》要沉潛下來,反復研讀,默記成誦;讀《論語》要完整地讀,理解它的整體性,不能支離破碎,不可斷章取義。如果“選讀”“節(jié)錄”“新編”經典,就可能割裂聯(lián)系,削弱經典意義的完整呈現(xiàn),造成意義流失或主旨偏離。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5年第3期
文:楊朝明
作者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責編:王孺杰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